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接受着外来文化无情的洗礼,暴露出那个时期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柏杨的酱缸文化”就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火了,他犀利地、不留情面地批判了中国人保守而滞后的思想,宛如缸里不会流动的酱,愈不流动,愈是腐烂发臭。柏杨这一声怒吼震聋发聩,惊醒了自卑也自大的中国人,于是终于不再对这别物指手画脚,而是指向自己,指向自己最丑最深的伤口。伴随着疼痛的成长,让八十年代人记住了柏杨,记住了这个敢想敢讲,发出时代最强音的人。
而从1982年这个题目诞生到在,已有三十余年,三十年后看《丑陋的中国人》,我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三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一个酱缸,他从内而破,一方面接纳了外来文化,一方面树立着民族自信,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破而后立,如果把美国比作一盘沙拉,外来文化在其中共存而不相互融合,那么中国则是一个文化的熔炉。人们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经过自己的理解,加入富有想象力的中国元素,使其成为一种新文化。
这不仅是中国物质和精神发展的需要,也彰示了中国人日渐宽容开阔的胸怀和逐渐树立的民族自信,因为只有足够的胸怀和自信才能打破固步自封的藩篱,走出浑浊的“酱缸”,去探索外面的新东西。
那是不是说,《丑陋的中国人》在这个年代再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了呢?并非如此。书中所写的官僚腐败,人们爱慕虚荣,自我夸大,认识事物浮于表面,这些毛病依然存在,而且这些并非中国人的特产,这是人性催发出的副产物,世界上没哪个国家没有这样的人。所以这些弊病若需修正,中国人不仅是修正自己与别人比较相差的一部分,更要修正自己与别人共有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来源于人性中的不善,对中国人的素质修养,对自我认识的深刻提出了很大挑战。
书中写道,中国人过于委婉,心思难测。然而,这是在长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并不能说有多不好,只是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特点,美国的自由,英国的典雅,日本的细致,中国的内敛…正是有多种文化,才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化世界。要是全世界人都个个热情开朗,大方活泼,人与人的猜疑少了,可也缺少了宁静而深刻,庄重而含蓄的美。
提出这一点也是希望大家明白,与别人不同的,不一定就是不应该要的,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理智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进步。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民族自信的重要性,柏杨先生奋笔疾书,写尽中国人的丑陋,他心中是否也藏了一份身为中国人的自卑与哀愁?
柏杨先生在书中教会了我许多,纵使他百般骂着中国人的不好,心里填满了想要祖国变好的渴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代替了千千万万呼喊着强国的中国人,奏响了铮铮时代强音,直到30年后,此余音依然常绕国人耳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