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人文社科读书
罪与罚——一个罪犯的忏悔录,一部俄国式的新长篇小说,一个新文学时

罪与罚——一个罪犯的忏悔录,一部俄国式的新长篇小说,一个新文学时

作者: 圣乔治伯爵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12:10 被阅读49次
罪与罚剧照

可这还不够。

《罪与罚》采用西欧戏剧经典的锁闭式结构——倒置因果,以接近高潮的片段进入情景,立即直奔高潮,走向尾声——开头主角试探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要干什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事?为何又犹豫不决?几经周折,他终是杀死了老太婆——迎来高潮。他为之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并引起警方的注意——他与侦察科的科长波尔菲里周旋了三次。后在索尼娅的感召下投案自首,与追随他到西伯利亚的索尼娅相爱,作者还顺便交代了其他人的结局。(斯德维里盖洛夫开枪自杀,主角的母亲病死,他的妹妹与他的大学同学拉祖米欣喜结良缘等)可见故事剧情极为简单,中心事件只有杀人,杀人后的反思,反思致使自首。

小说能有戏剧特点,但小说终究不是戏剧,不是自由度极低的舞台艺术。所以陀氏又以马尔梅拉多夫一家,拉祖米欣,卢仁,列别加特尼科夫为点反应了较宽阔的生活面。

《罪与罚》到底是部19世纪小说,能将外部反应与心理揭示有机结合起来。关于这一点,苏联学者巴赫金已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论述过。

罗斯文学有刻画,表现,分析心理的传统:起始于普希金,由莱蒙托夫完善,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化。苏联学者弗赫特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

奠基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有如西欧感伤主义小说,以书信和内心独白来展现人物心理。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将之发展为多角度——多人同时讨论一事一物,外加人物的自我揭示。

心理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托尔斯泰,他把人物的行动改为照应人格的手段,还独创了"心里辩证法"——深入连接心理的两极——《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角安娜自杀前一系列的心理自省。

《罪与罚》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欧一派不啻为一记晴天霹雳:它揭去他们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真面目,给了自由主义一记耳光(其实是没把民族与道德放在心头)批判效仿拿破仑逐步形成,最终由尼采整合提出的"超人主义"。(信奉"超人哲学"的大仲马便塑造出基督山伯爵这位半神)良善的陀氏选取最"该死"的人去死——尖酸刻薄,丑恶的老太婆作为试验材料。(至少我不敢苟同陀氏的观念,他无疑选用这种可笑的证明方式驳斥"超人主义",但是普罗大众的职责还只是生产加生殖工具)

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是法律系的大学生,因由家境贫寒辍学。(仅靠老母120卢布的年金维持一家三口的日常开支)他的妹妹为减轻家庭负担,继而试图嫁给年长自己一倍的市侩,颇有余财的七等文官兼律师卢仁。主角的熟人,退职九等文官马尔梅拉多夫被斯德盖洛夫外玩弄的少女,他的大学同学拉祖米欣的贫困。沙俄民众的普遍贫穷逐步冲击着他,使得主角打定主意杀死一个家境殷实的老太婆,以她一人之死去换取他人的生。

仅仅批判下层世界的不公与无奈的小说,至多算是二流水准——这等作品不在少数。但《罪与罚》是一流的文学作品,因此必有其他的独到之处。

陀氏极为注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分子。他认为一切美好的品质中,最重要的是良善,其次才是诚实。在他笔下,主角被他所藐视的道德规范折磨得惶惶不可终日——他不仅触犯了社会法律,还违背了"至上行为准则"东正教教义。(他心中无上的教条)杀死老太婆不但杀了一个人,还杀了"故我"。他用剪刀割断了自己与旁人的联系,犯下了"双重罪行"。

知识分子的出路与归宿问题,一直是陀氏关注的核心问题。1860年9月,他在《当代》杂志上发表"根基主义"宣言的声明:出类拔萃的罗斯人应该树立人民精神。罗斯人民,尤为庄稼人笃行宗教,温顺谦恭,逆来顺受,富有博爱与自我牺牲精神,是道德的表率。

然而帝俄历史上,他们只有1812反法卫国战争一次结合。陀氏构建出宗法制的田园农庄结构。(回归中世纪?)他以此为本书的指导思想,使之形象具体化。

男主代表深受西欧"超人"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女主代表光大的人民群众,是一位俄式圣母(男主向她下跪)她的继母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当众指出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有人需要,她能当众脱下衣裙,赤脚把它卖掉换钱"。因此她为了继母的一双儿女,不惜做出对于女性而言最大的牺牲——卖肉以养活他们。(比之《复活》女主,索尼娅性格较为单一)也正是在虔诚信仰的感召下,男主掘弃了与东正教教条完全相驳"超人主义",重返人民与宗教里面,并与索尼娅相爱——这,是陀氏为罗斯人开出的药方。

俄式文学有关注社会当务之急的传统。他们多从心理,道德,宗教方面解决实际问题,比之简单的功利有所超越,连接彼岸与土壤。

它建立在强烈的民族激情上,因而关心罗斯民族的前途民运:"多余人"(如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新人"(如屠格涅夫的"前夜"一书中的主角),"忏悔的贵族"。(如托尔斯泰《复活》书中的聂赫留朵夫)

"罪感文化"即是这种道德体系的枢纽。10世纪末,基辅罗斯大公费拉基米尔从拜占庭接受了东正教,且下令定为国教。且后被钦察汗国统治的两百五十年间,原罪与苦难意识进一步交融,进而转变成理想主义与殉道主义的结合物。

还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每当奥涅金表现出高尚的人格时,普希金则对其言行大加赞赏,不惜亲自给他"现身说法";当他展现亵渎友情的举动,普希金决然按捺不住怒火,对之痛加谴责。还用美好的女性形象达吉亚娜感化他。(本书中女主索尼娅的设定亦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屠格涅夫强调"活人身上存在着否认与反省——反省既是我们的力量,又是缺陷;既是生路,又是灭亡……"托尔斯泰认为"正确的信仰揭示人类的答案与真谛,以此抗击兽性的人,完善精神的人"从基督教教条中,他开创了自己的宗教哲学——托尔斯泰主义。陀氏更进一步,他从人格中"上帝"与"魔鬼"的斗争中示意人之善恶及良善研讨人性。

综上所述,陀氏对于文学(注意是世界性的)最大的革新是由"现象看本质"——外部世界的刺激仅是引发人物内心活动的条件,而意识支配人的行为。(我深以为然)绝非单纯的"民粹主义"运动"到民间去"。这一点更类似冲破一切界限,注目不可遏制深渊的"最高纲领主义"。

相比一般性的心理描写,陀氏的新手法极具代表性——病态,精神分裂的心灵运用于复调小说中的多声部交谈,论辩,抗衡,展现隐蔽幽秘的"人的秘密"。他还变时间性叙事为空间性叙述。将文化人的目光投向劳苦大众,指引文学走向平民化的心里小说——代表作还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书。(共时性不同空间的存在)这也算是他在文学领域上的建树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罪与罚——一个罪犯的忏悔录,一部俄国式的新长篇小说,一个新文学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i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