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喊口号,说要精进写作和沟通,光说不练,期待自己立马变得脱胎换骨有点不太现实,所以还是要落地到具体可操作的步骤。
从计划到落地执行,这方面我很擅长。
所以,今天就来看看精进的策略。
先谈写作。
昨天的文中我提到老师给我的初步诊断结论是:缺乏对象感、观点不清晰和信息量不够。
培养对象感的方法有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标定目标受众,并明确其需求。
每篇文章不可能对所有人群都有效,请先抛弃这种天真的想法。
所以在撰写一个主题的时候,需要提前考虑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就显得很重要。
这就好比,在工作中,我们都要进行工作汇报,不同的汇报对象,我们会采用不同的汇报方式和内容,搁到写作也是这么个道理。
还是拿我写作举例。
如果我要写个人成长文,目标对象就是希望实现个人持续成长的中年职场人,或者是焦虑的职场妈妈们。进一步地,我还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有哪些,在文中就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经历给出解决方案,偏心理疗愈气质。
如果我写书影评,目标受众就应该是尚未看本书或观此影的人群,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我的介绍来获得参考信息。这种文章除非你研究很透、很有见地,否则还是偏带货软文的写法。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书影评一定程度上,其本质就是一种软文营销手段。
如果我写解决方案文,那就是另一种套路,目标受众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期待明确解决方案的人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就很适用,如果把解决方案说得浅显易懂就更容易加分。
再来谈谈观点不清晰的问题。
其实在互联网这种语境,一定程度上观点还是要旗帜鲜明的好,这样比较有辨识度。那种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都无助于文章的脱颖而出。
观点可以标新立异,但不要说得太满太多,却说得不透。
记得之前,写作课的老师讲过一种洋葱写作法,就是就一个观点一路追问,直抵核心。那么再加上观点独到的加持,就很容易打动人。
观点不清晰的症结无非就是想表达的太多,却又不深入造成的。
所以先学会将观点聚焦,然后进行单点突破。实际上就一个观点写深写透也是一种刻意练习。
最后,聊聊信息量的问题。
老师在我的长文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观点都在她的认知范围内,带给人很少收获。这也许也是我数年低效努力的真实现状。
其实,想想也对,人不可能跳出自己的认知范围去解决问题。之所以信息量不够,可能本质上存在一种惰性思维,以为自己的知识够用一辈子就放弃努力了。主动获取知识多累呀,还不如水水文呢~
但其实,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现在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注意力也有限。为什么要花即使五分钟来看自己已经熟知的东西?!
说一句更加残忍的话,对别人没有信息增量的文章可能充其量只是感动了自己。
那么,就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多看外刊,跟踪潮流,加强互动,深入学习,毕竟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和成长才是一生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