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企业管理著作连载(四十八)
四十八、老板应该是"半斤八两"
用"半斤八两"来比喻老板们,显然欠妥。笔者本无贬意,而是用这"半斤八两"之词逃避阳春白雪的文字,让人人都能读得懂。
在诸多的研究企业管理的文献中,并没有哪位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说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什么样的人不能当老板。因为一个人可以在哪个领域里取得成就是受到诸多的环境因素的制约的,所以修理工出身的本田宗一郎可以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巨子,大学毕业的李·亚科卡也能成为汽车工业的卓越人物。用一句模糊的文字讲:谁都可以成功。但是我们讲模糊并不是远离科学,而是在抽象中寻求具体,从定性中找出定量来。那怕是一点点的参照物也好。以我多年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及现实中对企业现状的分析,老板的必备条件应该是"半斤八两"。这个"半斤八两"实际上是对通才的另外一种解释。
80年代初期,杨振宁博士针对我国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提出我们应该加强通才的教育和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多学科交叉的现状。后来笔者据此引深出企业家教育的通才化问题。为什么说老板应该是个通才呢?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规模越大,其复杂程度也越大。作为一个老板,不可能对他的企业从生产到流通都非常专业,学也学不过来。但你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可能什么事都不知道。于是,这其中似乎出现了一对矛盾。知之不可能,不知又不行。如何克服这对矛盾呢?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现代大工业社会中的老板们对每个领域都是“半斤八两”即可。也就是你无须处处是专家,粗通梗概即可。其原因大抵是,其一,了解一点便于在管理中有的放矢,别人也不敢随随便便应付你;其二,不去处处求精也可以避免陷入事务堆中,你天天研究技术或其它的具体问题,你哪还有精力去做好管理工作?其三,“半斤八两”还有个好处,即便于在各种领域的交叉中产生灵感。中国有俗语,叫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摇,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好。过于满了就会溢出来,一点没有自然不可。半瓶子最具有伸缩性,可增可减,自由度很大。作为老板,企业越大,其负责的工作越不可能十分具体。你有伸缩性,恰好利于你的工作。这就好比一个著名的学者,他所研究的问题可能很多,因此他要借助大量的文献典籍。他无须记忆很多东西,而是知道在哪些文献中可以查阅什么可以辅助他研究的东西。作为老板与学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技术问题去找工程师,财务问题你可以去找财务专家,等等。各种人才都具备了,就等于延伸了你的思路。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专家,你就可以放任不管,如果他们向你汇报工作,连汇报的内容你都听不懂,那你可就没有用了。所以还是要略知二,即“半斤八两”。(未完待续)
备注:本书系旧作,199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