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环境

作者: 后窗 | 来源:发表于2017-12-29 08:06 被阅读260次
    人才与环境

    按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活好活赖都应该由自己负责。

    未成年人因心智尚未成熟,经历尚不丰富,还需父母师长的教导培养;但等到孩子长大成人,能自力更生以后,就可以移开我们关注的目光,放开他的手脚,任他自己天高地阔,笑傲人生了。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存环境里,很多时候是看不到“理”的,不论是“道理”“理性”还是“理智”都难觅踪影,更多的是“情”,“人情”“感性”和“直觉”在支配着多数人的大脑,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动,进而形成了或整体或局部的成长环境。当一种环境氛围在某个地域坐稳了江山的时候,就会反过来支配大多数人的大脑,影响人的一系列行为。

    当然,讲“情”没有什么不好,很多情感都是美好的、感人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情”是一把双刃剑,用错地方就会干扰了他人的生活,用得好了,会给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愉悦的环境,促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为“情”的力量占了主导,很多成年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主动的人清净地躲在自己舒适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在游戏刷屏中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被动的人有理想有激情往往会有一个顾虑,就是怕做不好别人会“说话”,不敢大胆地走自己的路,更不敢突破樊笼改革创新,无法舒展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众所周知,植物的幼苗柔弱无力,脆嫩易折,需要人类细心照料好生看护,以保证它们茁壮成长,按时开花结实,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人在有些方面何尝不像植物一样呢?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处在成长之中,只是年龄段不同,成长的速度快慢不一罢了。只要有成长,就需要良好的土壤、充足的水分与光照,需要适当的营养来滋润。

    但我们可以用心想一想、放眼看一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们是都是怎样营造成长环境的呢?

    一位教师朋友给我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我听了她的一节课,深深地被吸引且震撼了,因为她用自己的努力、智慧与爱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她告诉我,作为教师,她觉醒得太晚了,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她一直是一位强势的、教学生刷题的高手老师,多年在毕业年级把关,应试技巧她运用得得心应手。可是,有一天她觉得学生并不是真的喜欢她,而是听她的,考试就可以拿高分。她发现,自己的眼里只有“分”,没有“人”。

    顿悟之后见行动,她开始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缓下脸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节奏,尝试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每次课的教学,这样的改变让她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景观。

    惊讶连连,惊喜连连,更多的困难也接踵而至。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变得不一样时,关注的目光便投过来了,背后的议论就传过来了。“她在搞什么名堂?”“谁知道呢?她就是能折腾!”“看她的新花样能玩几天!”“成绩不好就会挨批的!”然后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心满意足地走过去了。

    人才与环境

    艰难,艰难,当一个人不满于现状,想有更好的发展时,遇到的阻力往往不是事情本身的困难,而是有些人会“说话”,在“说话”的人里边,有亲人、有朋友、有同事、有领导,还有很多很多不相识的人。

    这里的“说话”,一定要加个引号,因为这些人不是正常在说话,或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流言蜚语,或是“我是为你好”的苦口婆心,或是“别给我惹事”的谆谆教导,或者干脆是“羡慕嫉妒恨”的内心反映……这些种种说话者的实质只有一个,你不能变得和我不一样,你要和我一样老实待着。

    我们的很多环境很宽容,但容忍的是大家一起来平庸;我们的环境很苛刻,而苛刻常常针对想有所作为的人。

    当我在家乡的小城里教了六年书后,决定考研时,有人说我不知天高地厚,有人暗笑我痴心妄想,校长不放心怕我影响了教学质量,专门坐到了我的课堂里。的确,在那个午休时老师聚在一起打扑克的环境里,我显得那么另类,有了工作还读书学习多么奇怪啊!

    只要有时间,我更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和书做好朋友。学生那么可爱,总是给我带来感动,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知识和精神上的不竭动力,别人喜欢说就说吧,反正他们有的是时间,而我总是那么忙碌。

    自古以来,成年人的世界里就比较复杂,所以“枪打出头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这类俗语成语广为流传,至今生命力依然顽强。

    优秀的人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突围起来壁垒重重。韩愈曾在《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唐朝时如此,当代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优秀人才要想得到发展,自身要有超强的心里承受能力,首先就是要站起来活着,而不是跪在地上做事。其次,要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即便为了正义的事情失败了,也要有勇气去面对。即便是人生归零,也不怕重头再来。

    清代袁枚在《病梅馆记》中沉痛地描述了那些文人画士面对买来的生机勃勃的梅花,残忍地下了毒手:“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章表面在写梅花,其实句句在写人。

    当我读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这段话时,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先生,流着眼泪,为一株株梅花解开身上的绳索,使梅花的枝条舒展开,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移植到土壤里,浇水、施肥,然后久久地凝视着它们。这是怎样一幅感人的场景啊!

    场面变换之后,我想到了德高望重的于漪老师,几乎每次和她聊天,她都会谈到,一线老师太不容易了,每天教学教育要做那么多事情,还要应付各种检查会议,身心疲惫,无力抽身。在这种情况下,能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文章的老师都是顶顶优秀的,可是他们想做点事实太艰难了,各种不利条件在束缚着他们。你们一定要多多支持这样的老师。

    于老师的话我从来没有忘记,她就是我的好榜样。即便是89岁高龄,身体状况不太好,她依然在提携着年轻教师的成长,关怀着德育实训基地教师的成长。在多数名人汲汲于功名的背景下,像于老师这样的伯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地努力着,通过自身的不懈坚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领更多人才的不断成长。

    在学习十九大报告原文的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习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才问题。他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今后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这段关于人才的表述,将会自上而下地指导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如果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能够真正落实国家的人才政策,我们才真的可以说,优秀人才的春天来了,潜藏在某些人心中嫉贤妒能的人性之恶可以隐退了。不管我们属于社会发展链条中的哪一个环节,即便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也应该努力成为优秀人才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刽子手。

    人才与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才与环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ob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