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你写游记》学习笔记之十三:精心构思,品择最佳手法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插过队,当过大中小学老师,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已出版书籍50余种,获得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他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构思是写作者在下笔之前的思维过程。包括:观察、认识写作对象;确定文章表现的主旨;选择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方式,寻找最佳角度(从哪一点去表现主旨);选取所需的素材,明晰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安排材料的详略;运用某种语言和风格。
构思和结构是相关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写作者如何琢磨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过程,我们是看不到的,但写作者下笔完成之后的成果——作品,正如工艺师雕刻完成的木雕作品,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
结构可以体现作者思路的轨迹,但又不能包括构思的全部,如果要说作者开始是不是这样构思的,中间又有什么新的变动,那就更不得而知了。构思是结构的基础,通过对文章构思的分析,可以探寻到一些文章的结构方法。
游记写作,在构思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三个词:“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具体可以这样构思:
游踪明晰,移步换景——一处一处地写;
定点观察,情景变化——一时一时地写;
略有游踪,先实后虚——一块一块地写;
暗示游踪,专写一景——一步一步地写。
不过,方法总是其次,内容才是首要的。游记是为了写美丽的山水怎样触动你愉悦的感受,还是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城一园一楼一阁、一人一物,开启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引发了你的生命、人生、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某一方面的思考。这才是游记构思中首先应该考虑的。
鲁迅认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这对于游记的结构是同样适应。当然,“随便”一词我们不能囿于字面,必须领会“随便”中所隐含和强调的内容和思想为主的意思。在考虑了内容和主旨的前提下,然后再去想构思的问题,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古人十分强调文章“由奇入胜”之法,所谓“凤头猪肚豹尾”。清代李渔谈“场中作文”之趣文时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写文章必须有一个雷人的开头。从生活的直着入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以拙胜巧,这却是“由平入奇”之妙。
肖复兴的《独游武侯祠》和《水之经典》,两文构思上显然异趣分明。《独游武侯祠》就是“由平入奇”法构思的:开头写自己正好住在武候祠旁,那天清晨散步到了武候祠。然后写自己买票进入武侯祠,希望寻找到以往逝去的记忆,游览了一会儿后,惊奇地发现“偌大的武侯祠居然只有我一个游人”,于是展开了“我”与诸葛亮的心灵对话,并想象诸葛亮能够走出来……全文就这样一步一步从平淡推进到新厅,引领着读者去游览武侯祠,感悟诸葛亮的精神魅力。
《水之经典》一开头就引用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对话。并且出人意料地说“我要再加上一句”。难道余秋雨先生说的不好或者说漏了吗?显然,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目光锁定了。
接着分别描述论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艺术的水,继而从分析中把文章上升到哲理高度:都江堰的水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蹉跎生命,而要把生命融入永恒,就要奉献自己,造福人类;九寨沟的水启示我们,不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要中庸市侩,欲火利海中保持纯洁与崇高。《水之经典》确乎是”由厅入胜“构思法的经典。
除此之外,文章结构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卒章显志、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比喻象征……那么多方法,怎么使用,确实让人伤脑筋。
这里借用骗子的一句话挺好——“不怕方法老,肯用就是好”,方法老套点没关系,只要你肯用心思,总有人会上钩。
游记写作也一样,只要你肯花心思,方法老套点也没有关系。多读别人的文章,多学习借鉴,方法自然就有了。当然,写文章不是“骗人”,是“骗心”,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去骗得别人的心。
(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特训营 第 9 篇 1696字 ,累计1475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