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云
用对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01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我们不断努力,梦想却永远无法实现。
其实,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通常,我们会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智商很高,并有天赋异禀,天赋对一个人的成功会起到极大百分比的作用,而忽略一个人努力所带来的成就。
这就不得不说以下两种心智的人,
第一种是“成长心智的人”,这种人坚信只要够努力,自己就能够变得更有能力;
第二种是“僵化心智的人”,这种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者不努力,对能力都没有太大影响。
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事例证明,拥有成长性心智的人,远比僵化型心智的人发展得好,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越僵化型心智的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破自己的僵化思维,迈进到成长型心智呢?
将封闭性、绝对化的负面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启发性的提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我们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
少说“我不行”,多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少说“我不擅长”,多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搞定它?”
少说“我真的不会”,多问自己“我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
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先天上的禀赋差异,但是过度的迷信和夸大这种差异,对个人的发展则没有任何裨益可言。
知乎上有句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所以,与其被所谓的天赋捆住了手脚,不如稍微用用力,挣脱出来,把专注点放在自我的努力和提升上。
02
用对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长板。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学霸写的文章,就谈到了这个木桶理论,说的是高考时,如果你有一项短板,这个短板会拉低你的总分,所以,要大家尽量不要偏科,尽可能的保持各科的平衡。
在这儿,木桶理论是成立的,可是,在现实生活和职场中,它又是否完全成立呢?
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公司里,一个员工具备突出的优点,是他能在公司做到什么位置的先决条件。
因为不同的部门,需要的是不同专长的人,每一个在其所在领域,能遥遥领先于他人的人,都注定会成为公司必不可缺的骨干成员,在某些情景下,你的“非你不可”就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砝码。
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事必躬亲的老板,既没有充分利用好别人的长板,也没有利用好自己的长板,势必会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公司的管理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因为,每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去做时难免就会耗费更多时间。
而正确的姿势是,利用自己的优势,专注做好擅长的事,寻找与自己能力互补的人,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才能避免自己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
就像打游戏时,你没有拿得出手的优势,谁愿意与你组队打怪呢?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总是找不到让自己专注的东西,那么,你永远就只能停留在“缓慢起步期”。
就像现在的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一样,今天去学画画,没几天,孩子不喜欢,于是放弃了;于是去跳舞,没多久,太苦了,没办法坚持,又放弃了;算了,那就让孩子学钢琴吧,结果,乐感没有,兴趣不够,还是放弃了。
说起来,我们孩子什么都学过,可什么也没有学好学精,就如同孩子在每一个专业前都挖了一口井,可因为挖的太浅,却没有一口井能挖出水来。
于是,永远都在“缓慢的起步期”,没办法提升,更没办法做到专而精。
现实中也是这样,任一个领域,大多数的人都在起步期就死掉了,一小部分能爬到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达到这个领域的高原期。
03
用对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转》,里面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长此以往,追求“差不多”的结果就是,
可能我们都曾倾心地去做过很多事,但是却没有一件事能做到顶尖和极致。
我们常说,凤凰涅槃,破茧成蝶,每一种新生,都要经历过撕裂般的成长,才能得以重生。
其实大脑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有意识地让大脑走出思维的舒适区,让它也经历撕裂般的成长痛,才能获得更多新知。
所谓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杀出来的一条血路,而正是这样的舍弃和专注,才能让处境由绝望变成柳暗花明。
因为,挑战在很多时候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
《精进》一文中说,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有和最珍贵的。
努力的秘诀之一,就是定期给大脑做合理的“断舍离”,从惯常的思维中抽离出来,清醒的认识到外界和自身的变化,才能在不断的失去中,又不断的得到新的东西。
爱打游戏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随着游戏的深入,闯关的过程会越来越难,当我们对某种难度经过反复训练后,它的难度就会越来越低,当过关的快感充斥了我们全身时,就会激发我们不断的去闯下一关。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唯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给自己的人生任务设置一个又一个“挑战的阶梯”,一节节拾级而上,才有可能攀上自我能力的顶峰。
04
用对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每一个能在自己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在我们看来,都是非常有意志力的人,我们都一度的认为,是他们对这个领域有持续的狂热和兴趣,加之个人又拥有超乎于常人的意志,才让他们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记得女儿从上二年级开始,加入了一个英语阅读群,每周会定期的读英语绘本,有时还会穿插一些新闻,从最初的畏难情绪,抵触,放弃变为现在的主动,自信,也是经历了撕裂般的成长。
那么她是如何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呢?
这要从一次偶然说起,每次我们在群里读完的绘本或者新闻都会打印出来,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当她随意的拿着新闻读本,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读出来时,小伙伴们惊讶和钦佩的目光,让她有了深深的成就感。大家才知道,为什么她的英语成绩每次都能考到最好。
而这种征服别人的快感,让她生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外界强加给她的,而是她出自内心的想要获得更高成就,自愿去为此付出努力和时间。
这就是因为做得好,所以才更有兴趣。这时候,意志力便不再是刚需,也突破了我们单纯依靠意志力来推进某些兴趣持续进行的观念。
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也都有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绷得很紧的绳子,如果一味的盲目用力,随时都有绷断的可能。
这也是一个人为什么有时会在自己的兴趣上半途而废的原因,当一件事给自己带来持续的挫折时,人便会对此事越来越没兴趣。
能让一个人持续坚持将一件事情做下去的,一定是它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的满足和成就感,所以每每让人欲罢不能,激情的驱动远远大于意志力的鞭策程度。
05
用对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打造自己的独特性,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有独特心智的人,所具备的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拒绝他人和大众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能打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能在某一个方面做到极致时,洞察到新的领域,并能触类旁通。
那么,想打造自己的独特性,就要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你才可能出奇制胜。
独特是对平常的突破,也意味着一种求新的生命力。
白岩松在《白说》中曾说,
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所以,要相信自己也是一粒合适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也能开出独特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生命之所以宝贵,不在于它只有一次,而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
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的按照自己的理念,不囿于他人和社会的限制,坚定的朝着自己的理念和目标进发,在他的周围就会建立起新的更具普遍性,他的生命也会置身于更高的境界,简单,纯粹,于是,孤独不复孤独,贫困不复贫困,柔弱也不复柔弱,淬炼出的只能是更加厉害和精进的自己。
今天是在蚂蚁私塾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第5天,前两天有断更,后续会继续补上关于学习解码和学以致用的部分,希望我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给正在读此文的你带来新的启发,让我们一起精进,一起读书,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