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了。
在宣发几乎就是放弃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超高口碑,《心灵奇旅》在中国市场实现了神奇逆袭,累计票房突破3亿,成为了皮克斯电影在《寻梦环游记》、《超人总动员2》后的第三好成绩。
再一次,皮克斯交出了教科书级别的奇幻剧本,用一个超现实却又紧贴真实生活的故事,阐述了一个再常见不过的道理。
珍惜、享受当下每一天。
同期上映的《神奇女侠1984》,表面上和《心灵奇旅》千差万别,实际上却有着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两部电影,都是借助奇幻童话向的外壳,着重去阐述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神奇女侠1984》更为商业化,配置了两个反派角色。反派对主角构成威胁,两者矛盾对抗,斗争,这种碰撞常常能让观众兴奋,为平淡的现实增添了调味料。
然而这一次,商业之作的经验并未能征服观众。《神奇女侠1984》仅仅在媒体报道(预测)的北美流媒体成绩上稍好于《心灵奇旅》,而在口碑和中国市场被彻底碾压。
区别于商业片,《心灵奇旅》没有真正的反派角色。唯一有点“坏人相”的是负责点算转世灵魂数量的老鼠Terry,这个角色来自中国设计师辛颖宗的设计,也难怪算术的方法有点类似打算盘。
根据辛颖宗在采访中的说法,Terry一开始的设定是反派,确实剧情中,他是男主角通往目标的主要威胁,而且老鼠一般给人的印象都不太好,名字还区别去其他Jerry导师。但导演彼特·道格特后来明显是改变想法了。
Terry是有点不近人情,只顾着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比较在乎个人荣誉。不过呢,他在片中的形象毫不暗黑邪恶阴险,给人更多的印象,反倒是一个勤勤恳恳,非常敬业的工作狂。
他去阻止主角Joe Gardner,那是因为Joe违反规则在先,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他没做错,也没在做坏事,又怎么能说他是坏蛋呢。
他能够在“生之来处”工作,想必是经过严格考核的,品格整体肯定是没问题。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执着于工作,且不懂得变通,所以才没有成为灵魂导师。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Terry和Joe没有形成真正的思想对抗。反派的最主要作用是挑战主角代表的思想,主角只有战胜一个足够强大的反派,他所代表的思想才能更加让人信服。
Joe最终领悟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目标,那Terry作为反派,就应该要有“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信念驱使,最后以没能成功引导Joe而告终。确实Terry在片中很看重自己的工作目标,可那只是局限于“工作”,而非主题所想说的“人生”,过程中他只是单纯在物理上与Joe对抗,精神层面上两人没多大瓜葛,所以就算硬把他作为反派,力度也是不够的。
真正和Joe对抗的,是他自己。
如同片名《心灵奇旅》,整个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斗争,有点角色研究向的意思。
角色研究向电影,近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丑》。
同样是没有大反派的片子,小丑自己就是反派。
恰好《心灵奇旅》中的Moonwind,他工作的场景令到许多观众都想起了小丑。
对抗着重在角色的内心,这绝不是吸引普罗大众的好方法。
那为什么《心灵奇旅》可以在中国叫好又叫座,广受赞誉?
主要原因之一,是剧本对角色的目标诉求有着明确的设置。
最开始,Joe的目标是摆脱无聊的教师工作,成为一位真正的演奏家。
确立好目标,编剧要做的就是给予角色一次实现目标的机会,以及在通往目标的途中设置阻碍。
Joe很快就得到了一次和名家同台,施展才华,一举成名的机会,就好像一位小说作者终于要出版人生第一本小说一样。
但才高兴了没一会,不只一次意外就直接把这次机会葬送,Joe还失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穿越”到了一个叫生之来处的地方。
从天堂到地狱,巨大的落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吸引观众的悬念油然而生。
Joe能否回到现实世界,然后登台表演,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标”仅仅跟随着剧情的脚步,几乎贯穿Joe的奇妙旅程。
要回到地球,也就是现实世界,Joe又必须帮助新朋友22获得通往地球的通行证。
对地球生活失望至极的22只差一项“火花”,就可以拿到通行证。
如何获得火花,成为了一个新的目标。
这个看起来是支线任务的目标并没有立马达成,因为实际上这是一个事关主题的目标。
回到现实世界,Joe又陷入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同时,Terry的追捕,令到Joe的命运更加叵测。
当观众对如何达到目标,是否能达到目标而感到好奇,对角色的命运感到担忧,那戏就会诱人而好看了。
《心灵奇旅》能够获得超高评价,豆瓣评分一度突破9.0分,可不只是因为目标和悬念设置地好,毕竟很多电影都很好看。
前面讲过,这是一部借助奇幻童话向外壳,着重去阐述一个道理的电影。
把道理讲得通透舒服,才是促使影片成为年度动画神作的核心推进力。
怎么讲的呢?
通过剧情进展中,主控思想的正反负荷。
而由于矛盾对抗聚焦在角色内心,正反负荷更多通过Joe来体现。
为了尽可能不剧透,下面用场景来试着分析一波。
①课室,裁缝店:
这时候的Joe信奉“目标至上”,因为不能实现理想,而郁郁寡欢。这其实是与主控思想“目标不重要”相对立的反思想。
主控思想在此处是反负荷的。
②大街,舞台:
Joe得到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反负荷进一步加强。
但对于“目标”来说,却变成了正负荷。为了不混淆,后面忽略对“目标”正反负荷变化的讨论及相关场景。
③生之来处:
Joe的理想濒临破灭,但他不知道,他即将得到一个领悟主控思想的机遇。
反负荷变成了正负荷。
④医院:
Joe回到现实世界,继续沉迷于自己的理想。并错误地认为“火花”就是个人目标。
主控思想再次遭受反负荷。
⑤理发店:
这里是一个比较隐蔽,促使Joe角色转变的一个助推点,是尤为重要的正负荷部分。
Joe得知了理发师好友真正想做的其实是兽医。好友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依然生活地很快乐。
以至于Joe误以为他的“火花”就一定是理发。这已经暗示了Joe对火花的初步理解是有不对的。
没有达到目标但一样可以快乐,活生生的一个案例对Joe是有影响的。其实不只是这里,导演拍出来的情节,很多都潜移默化影响着Joe。
这才使得Joe最后的终极转变,一点都不突兀。
⑥裁缝店:
Joe和母亲的对话很激烈很精彩,不过这里却是反负荷。
因为Joe又更注重自己的目标了。
⑦地铁,街道:
22找到了自己的火花,为Joe的终极转变埋下伏笔。
主控思想在闪光,获得正负荷。
⑧生之来处,舞台:
Joe依旧很看重上台演出的目标,并伤害了22。
比较明显的反负荷。
⑨家,生之来处
完成目标后,Joe才有种“不过如此”的感觉,并开始了反思。
与22的经历令他最终明白,目标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主控思想得到最大值的正负荷,战胜反思想。
故事在正反负荷的动态变化中,正反思想的对抗中游走,这使得电影的心脏跳动了起来,所以《心灵奇旅》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精彩纷呈,生动绝伦。
《神奇女侠1984》自然也有正反碰撞,只是在角色的成长上远不如前作。神奇女侠已经成为了超级英雄,而促使她完成终极转变的,更多是她自身(开场就)携带的英雄主义而已,并非来自新故事所带来的影响。
而对比《心灵奇旅》,不仅角色弧光逊色,而且贴近生活的程度要低许多,口碑也就这样被拉开了差距。
《神奇女侠1984》阐述的,撒谎,走捷径的方式不能成就英雄,英雄就要敢于面对现实,追求真理的道理,和每个人也是有关系的,电影通过两个凡人反派的反例来体现,他们都通过代表谎言的许愿石达到目的,但这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只是许愿石的设定未免有些假大空,加上超级英雄题材本身就远远高于生活,导演没有像诺兰一样选择往下回归现实,反倒是继续往上走,那观众感同身受的程度就容易大打折扣。
《心灵奇旅》的生之来处有点像是中国投胎轮回的传说,在西方的话就是所谓的天堂了。虽然也很奇幻,但其中的元素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比如“火花”,22寻找什么才是她的火花的时候,观众也会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的火花。
天堂,投胎轮回也常常与生死紧紧关联,Joe正是在故事中经历生死,这就比较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自身,从而投入到故事之中。
至于目标是不是真的“不重要”?
是不是更有理由看天闲逛吃披萨喝奶茶,而不作为了?
最后想说,目标或许不是最重要,但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不是这样,生之来处就不用设置各种各样的特长项目,来协助灵魂们找到火花。
火花不是目标,目标却是找到火花的一大利器。
就像Joe,因为他热爱爵士乐,他才会轻松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
不是非要成为著名演奏家,而是享受其中,不亦乐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