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之前我一直搞不明白,消费升级到底谁获利最大。
有人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进出口和消费。其中投资放缓,进出口下降,那么下一轮经济增长就要靠消费了。这也是宏观逻辑提倡拉动内需的理由。
而消费升级在前两年被炒起来,刺激了大量衍生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小贷等金融领域,此后繁华落地,似乎比原来的日子更难过了一些。
事实上,观点背后是利益倾向,大肆宣扬某一种言论,一定是朝着发声者或者背后的资本有利的方向,众生往往被蒙蔽。
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能有什么积蓄的,总会被上位者割韭菜,资本金手里总会积累起巨额资本。
资本家要追求更大的利润,必然要把这笔钱投资出去。
如果科技有了发展,生产力提升,比如在蒸汽机时代,内燃机成熟了,马上要应用,那么资本家就会把资本投入到内燃机上,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就会产生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超额利润。
如果有了全新的市场,资本家就会投资到这里去,比如西方投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但是,如果科技不进步,生产力没有发展,新市场没有打开,没事可做的时候怎么办?资本家手里的钱花不出去,就会出现资本过剩的情况。
资本家手里钱多,却没有好的投资领域,要相信人是按奈不住躁动的心的,于是催生出一大堆嘴炮,比如东方的假药停,过剩的资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为梦想买单。
为梦想买单是一种方法,为了追求高利润,还可以去割中下层的韭菜。
消费升级就是最好的办法。
在衣食住行方面,把原本属于富人阶级的事物,牺牲一点IP,普及给中产和屌丝,然后让这些为IP多掏钱。
举个例子,LV的包包,以前是真的很奢侈,中产剁手都买不起,现在呢,设计出一些轻奢,牺牲一部分IP,价格刚好够你几个月工资,能咬咬牙消费得起了。
中产买到了以前富人专享的东西,享受了情绪价值,还能再屌丝面前装逼,特有面。
资本家牺牲部分IP,但是赚到了钱,GDP又刷上去了,还解决一些就业问题,皆大欢喜。
消费升级为何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呢?
前面已经说了,当资本找不到新的产业革命,新的市场,资本过剩,这时候意味着没有暴利的领域可投资。只好退而求其次把IP普及给大众。
如果能千百倍地做大蛋糕,那还何必割韭菜呢?
消费升级,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增量财富,不过是倒腾来倒腾去输出一堆情绪价值,中产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仪式感”就是潜移默化输出的产物。
所以消费升级的蛋糕,先天就做不大。
林毅夫指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依靠产业不断创新、不断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则需要依靠投资。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以后,家庭收入增加,消费者增加,投资跟消费共同变成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说不通,而经验上,也有美国、欧洲家庭过度负债造成危机的前车之鉴。 他认为消费拉动是一个政治化的议题。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来的,不是消费出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资出来的。”
鼓吹消费、为仪式感买单的,正是是那些没有超额利润投资的资本家。
我在上一篇文章写道中产面临着大量的财务陷阱,实际上,中产这个阶级,本身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依然是出卖劳动力,从生产方式上看,和其他劳动力者没有区别。
但是,中产因为仪式感和虚荣感,享受了和富人相近的生活品质,工作也相对体面一些,很容易认为自己跨越了很多阶级,成为富人。
消费升级的危害在于,让你提前享受富人的生活品质,又不产生任何投资收益,当幻想略过,终究要面对现实。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高品质生活,又怎么可能回得去曾经,害怕阶级滑落,正是中产焦虑的源头。
星巴克、乐纯酸奶、轻奢等等,都是中产将自己和底层区分开来的重要工具。
看明白这点,就知道要想让自己真正跨越阶级,过上高品质生活,不能投资在这些幻象中,而应该投入真正的力量。
不管是可增值的资产,有发展的事业,还是自身的能力,才是你强大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