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日,学生们到校报名的日子。
早餐时,小伙儿感慨了一句:“报名只带抹布,有点怪怪的。”
是的,确实怪怪的,我也这么觉得。今天是他初中生涯正式报名的日子,按照想象,应该是家长领到学校,登记,填写信息,发书之类的流程。可结果,只需要带抹布一条。据老师说,教室大扫除之用。
想起我小时候,模糊的记忆还有些:报名这天,似乎要带些钱交书杂费,初中时家长就不带去学校了,一切靠自己。到了学校,找到报名处,登记姓名,填写学籍信息。印象深刻的有家人的资料,父母名称、工作单位等等。自己这一栏,似乎要写上那么一段文字,比如小学在哪上的,有什么变动等等,而且,还要有证明人。
那时候人们流动没有什么电子数据,一切都只能凭自己的嘴,以及书面资料。所以在人生某些节点填清楚这些非常重要-它也就随着学籍进入到一个人的档案,在某个不知道的地方静静地躺着,平行地伴随这个人度过一生。
编班忘记了是个什么程序,似乎在假期之间老师们就把这事安顿好了。也许校门口有班级姓名栏之类的,报名前第一件事要找的,便是找到自己的名字,以及对应的班级,然后才到正确的地点找老师报到。应该是这样。
那时候不记得有学生家长会找学校挑选班级的事,一切都是自然地发生着。原则上来说,五年级升上来的学生,没有特殊原因的话,是随班级集体进入初中,没有过多的调整。
接下来就是缴学费、在教室等待老师交代任务。通常也是打扫卫生,发书之类的,然后老师说说新学期情况,注意事项,新的要求等等,便背着新书回家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孩子们升入初中,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早在六月份,家长就要去对应辖区的学校登记,约定暑假末的集训。要验看房产证,这个非常关键,证明一个学生在这个学校就读的资格。
从登记到学生第一次进校熟悉环境、分班考试,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家长们各显神通,到处打听班级的组建情况,老师的分配情况,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分到某个“特殊”的班级。
而这个时候,初一新生有多少个班,都是什么老师任教,都还完全没出台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嫌天下父母心……
分班考试(正确的说法,叫新生体验营测试)几天后,班级和学号就有了,新生们有了新的集体。这之后,家长们相互认识的,有各种信息在微信上交流。彼此羡慕着,安慰着。似乎他们觉得,分在不同的班级,孩子的前途就会有不同的方向一样。可新的学习生涯还没开始呢。
分好班级,学校会召集孩子们集训。清洁教室、排定座位、学习校规、校歌,熟悉操场、食堂、各个入学后可能需要知道的场所,练习烈日下操场列队,树立初步的“吃苦”精神-这一点,许多暑假里天天宅家的孩子们,个个在操场上呲牙咧嘴,不堪忍受。然后是发书、温习、简单的练习。
也就是说,开学后的情形,已经预演完毕。
家长方面,早已被学校召进家校群,任何通知,都是全体能即时看到,再也无需学生回家转达了。学籍的事,在手机上就填好了,因此那张“入学通知书”也就成了废纸一张。
开学报名日,只需要带抹布一条,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