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提出:“智者寿”的养生哲学,《淮南子》进而演释成“智欲圆而行欲方”之说,养生学家便以’`智圆行方”作为成语奉为养生格言。即人若有贤人之智,势必益寿延年。何谓贤人之智。观中外,通古今可以看出:人之智区别在于凡人之处,就是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有以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而“不遗矩”。归纳起来,这就在于:
一是视野,即看问题的广度。能越出个人的圈子,放眼周围,乃至整个社会。这样,就可以发现个人的小天地是多么地渺小,不过沧海一莱而已;就可以发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乃是普遍现象,并非自己独然。若如此,当自己处于逆境时,就能自我开脱,进而步“勿以物喜,勿以己悲”的境地,处境逆而心不逆,洒脱地生活。
二是视程,即看问题的深度。如果说广度是横向,那么深度便是纵向了。既要看今天,还要看昨天,更要看到明天。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乃自然规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若如此,就可以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愁为“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然”的生机,摆脱身心不快,乐观豁达度百年。
三是视焦,即看问题的辫证。通过纵横交错,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进行客观的比较与衡量。俗语说,“看人骑马心如烤,看人推车气自平”。人们囿于生活的圈子,看问题总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这就容易产生荣时、得时仍感不足;辱时、失时总感到倒霉至极的心理。这种心理只看到别人花俏的表面,不谙其苦涩的实质。其实,任何事情、任何时候,自己都在例中,并不在例外。若如此,则不管处于什么琉遇,都能坦然处之。
总之,贤人之智,就是凡事都能做到胸怀坦荡、豁达开朗、心平气和、想得开、放得下。风物长宜放眼量,智圆行方,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