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养育是不能偷懒的,教育需要在日常细节中慢慢渗透。
作者:一木钉
接娃放学时,才知道这次班里举办的讲故事比赛已经落幕,几名佼佼者也已经评出。
见到儿子,问起比赛的事,儿子尴尬一笑说:“我没上台,我不会讲。”
心中汗颜,这次比赛之前,孩子都是由老人接送,而且他有时候住在爷爷奶奶家不回来。所以我完美错过了这次的班级活动。
其实,我并不在意孩子的名次如何,得没得奖。只是觉得,他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支持,根本没法参与其中,着实有些落寞。看着五岁的小人儿已经懂得掩饰情绪,明明在意,却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有些心疼,也有些愧疚。
再看看班里那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不难发现,他们每天都有固定的人来接送,孩子能天天见到父母,那么,他在学校的活动和变化,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就可以被父母及时察觉,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
我属于比较幸运的妈妈,虽然有两个孩子,但是奶奶和姥姥都很给力,帮了我很多。老大上学后,爷爷更是主动接过了送孩子上下学的重任。我和娃爸乐得轻松自在,也常常借故偷懒。
上学期的拍球比赛,我没在意,也没在家陪孩子练习,儿子连续拍球不超过三个,班里第一名的孩子则拍到了100多个,当前几名的小朋友在讲台上领奖状的时候,儿子在台下失落地问我:“妈妈,我怎么没有奖状?”当时,我并不以为然,觉得幼儿园的这些活动无所谓,开心就好。
但是显然,活动三番五次下来,儿子始终淹没在人群中,看着儿子忧心忡忡的小脸,我发现,“开心”并不是“不在意”就能得到,有时候“开心”的前提是“用心”。若是由于我的不用心导致了孩子的不自信,那可就损失大了。
一旦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孩子可能会出现厌学、自卑等各种状况,而这一点已经悄悄在儿子身上显现了出来。
养育是不能偷懒的,教育需要在日常细节中慢慢渗透。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跟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研究证明,一个孩子若从小缺乏家庭气氛的滋养、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容易安全感不足,成年后严重者甚至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轻度的则待人冷漠,无法展开正常的人际交往,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等到家长幡然醒悟的一天,想要与孩子重新建立联结时,就非常困难了。就像龙应台说的: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养育这件事无法重来,逝去的时光也不能回放。注重陪伴的质量,也不要小看陪伴的数量。很多时候,没有量变就不会引发质变。
从以下几点生活的细节中慢慢改变,将教育落地,才能真正提高跟孩子相处的数量和质量。
1、每天坚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接送孩子的十几分钟至关重要,上学前,能掌握孩子的心情,给予孩子适当支持,帮助孩子蓄满一天的电量。
放学,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情况、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孩子帮助,承托住孩子。
上学放学的这段时光,爸爸妈妈们不要偷懒,积极参与其中,你会发觉孩子的世界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每天都有新情境,我们需不断调整自己来给到孩子支持。
2、保证与孩子共进晚餐的数量。
有老人帮忙的家庭,需要渐渐将小家庭独立出来,适当保留小家庭独处的时间。
平凡的相处中,也许就是妈妈做饭、爸爸打扫、孩子在家里跑跑跳跳、说些有一搭没一搭的话、或者帮帮厨……渐渐的,一个小家庭才能真正独立出来。
脱离开老人的帮扶,小家庭中的各位才有机会成长,爸爸妈妈才能真正变成大人,孩子才能真的成为孩子。
3、于无痕中争取把孩子留在身边。
孩子不在身边,教育就无从谈起。“孩子与父母如果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把孩子留在身边,增加跟孩子相处的长度和频次,情感联结才能紧密,陪伴质量才能有质的飞跃。
教育无痕最好,把孩子留在身边要避免强硬、过激,要潜移默化地去赢得孩子的心,让孩子自愿留在父母身边,进而才能有教育影响的机会。
4、每天与孩子好好待一会儿。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放下手边的事情,放下手机,跟孩子聊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专注地与孩子待一会儿。
问问孩子的心情,亦或是开开玩笑、做做游戏、拥抱一下……让孩子在这段专注的相处中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加深联结。
口号喊得再响,不如在一粥一饭、一举一动间落地陪伴。孩子终究与父母最亲,最渴望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爸爸妈妈们,及时提升自己的认知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为吧。在陪伴数量递增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陪伴质量。同时,也以一个更好的面貌去给孩子竖起榜样。
不管再忙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时间挤一挤就有了,再苦再累也不过几年光景,而这几年却决定着孩子成长的生命质量。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亲子专栏签约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