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奇葩说》只是一个综艺节目
2018年12月8号,周六,《奇葩说》第五季总决赛结束。女朋友挺热衷于这个综艺节目,我也顺带看了零零星星的几集,对于场上的一些辩手和一些辩题,乃至于对于《奇葩说》这个节目都是有好些困惑的。
至于什么困惑且不表,最后还是《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王凯的一句话点破了我:
给小孩子的(产品或者服务)需要考虑价值观的正确,给成人的只需要多元。
小孩子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并塑造出合理的三观认知——我们默认孩子就是白纸,给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影响都会更大,也因此,对于这些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会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小孩子接受的产品服务大多是经过一轮“价值观引导是否合理”这样一道筛选关卡的,这道关卡可能来自于官方(政府),也可能来自于社会舆论(民间)。
但是,对人给予成人(尤其是青年)的却大不相同。
一旦成年,一旦出身社会,我们就会默认一点:你是成年人了,你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非黑白对错善恶的判断也是由你自己去做,社会没有义务再为你保驾护航了。于是,筛选的任务就落到你自己手里。这意味着在接受给予成人(尤其是青年)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有句没有说明的潜台词:
这是你选的哦,我们不负责的哦!
如果承认这句潜台词,那么再来看《奇葩说》这档综艺节目,再来看《得到》这个知识APP,我们就不会过于追捧它们了——这些都是互联网经济下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的“娱乐节目”罢了。
是娱乐,而不是教育。
只有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才能更加心平气和地对待节目中的一些人和事,也才能更加容易理解一些观众评价。
正:《奇葩说》不只是提供娱乐
回到《奇葩说》这个以现场辩论形式为主的综艺节目上来,无论是辩题还是辩手,大都是挺“亲民”的。辩题其实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的困惑,只不过当我们遇到后,绝大多数时候是会一笑而过,置之不理——因为我们会觉得这些问题都太复杂,无法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就算得出结论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们会把这些困惑归结为“无聊的问题”。有可能被人问到,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也很少会去认真地为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辩驳。自然也就无从谈起逻辑来,也不会对自己的思考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更为真实的是,似乎我们也并不觉得有必要认清自己的思考方式,弥补自己的思考缺陷——相关的问题我们都觉得是无聊的、无用的“哲学问题”。
虽然我确实觉得《奇葩说》的一些辩题挺让人无语的,但是这些诡谲的提问方式不恰恰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形式吗?只有当我们在综艺节目上把它作为辩题时,大家才更多重视起来,才去真正审视这个偶尔也遇到过的问题,真正审视自己持有的认知态度,真正审视不同意见的内涵。
或许,从提出问题并钩住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奇葩说》就已经成功了。后边的辩论细节、辩手表现都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持续关注《奇葩说》的辩题的手段罢了——这只是一种揣测。但我挺认可这种揣测,因为对于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成人而言,正视生活提出的问题并多角度思考,这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奇葩说》并不是给辩题一个确切的答案来指导大家的生活,而是将生活可能遇到的困惑转化为辩题,通过辩手间不同角度的激烈碰撞来引发我们的思考。
看着《奇葩说》,看着场上的唇枪舌剑,我们也开始正视这些问题,不再斥之以无聊,不再躲避,而是更多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找到自己的态度,理顺自己的认知。这一刻,就是《奇葩说》最大的光辉。
那些输赢胜负,那些金句段子,那些故事眼泪,都不重要了,辩题和辩手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这些来自于生活的问题终于得到了你的正视和思考,你也将因此而更好地生活。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