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闻人何淼

我是先在腾讯视频中看到的影片推荐,片名有点怪:《我的天才女友》(貌似套路很像《我的霸道总裁男友》类似的标题党)——但是片子配着两个女孩的照片,让我很好奇是什么内容,打开影片介绍,发现完全是另一回事(by the way,也许大部分影视剧都不能完全传递原著中那种原本的意思,但是这部片子依旧很赞,因为感觉完全对)。我是一连气先看了影视剧第二季,又看了第一季,再然后不由自主的去微信读书APP上看原著小说的后两部分,因为腿伤不需要早起去办公室,我甚至连着好几天在晚上看到凌晨4、5点。


埃琳娜和莉拉是出生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的两个意大利女孩,她们的家乡是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一个贫穷的社区。通过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以及我从一个意大利朋友那里获得的侧面评价,了解到那不勒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是意大利相对落后的地区,那里有着很民俗的一面,甚至可能依然存在黑手党的余孽。而勒努(埃琳娜)和莉拉出生与成长的那个社区更加贫困。《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从“我”——埃琳娜(勒努)的视角叙述,从小学开始一直到老年,围绕着她与莉拉一生的经历这条主线,描述了两个女性之间互相的扶持、鼓励、竞争的友谊,以及她们经历的不同年龄段和对应的时代背景,同时塑造了她们周围一群形象鲜明的人。


在写这篇观后感之前,我还在网上找了一些与原著和影视剧相关的视频看了看。其中一个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译本编辑在线上进行的一个书籍发布会,大约10多分钟的视频解说关于这部小说的内容和影响。就像那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译本编辑说的,这部著作没办法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它说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被评价为“一部史诗”的小说,其中真实的心理刻画的语言,让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在看剧和小说的时候,我很多次都不由得泪目,因为一些情节给人的感觉沉重,现实,但是并不是难以忍受的那种压抑,而是令人反思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映射着人的一生命运,也映射着人的情感、欲望、不甘、孤独、矛盾、挣扎、追求...我第一次在剧中看到莉拉把她自己小学时候写的那本故事扔到火堆里后,头也不回的走进了那个压榨人的恶心车间时这个画面,有一种特别悲凉的感觉,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本故事是她们的小学老师老师在勒努大学毕业后寄到勒努家,然后勒努专门去找莉拉还给她,并告诉她:我的书的灵感就是来源你童年写的这个故事。后面在小说中看到这个情节又不由得泪目,不知道是一种类似感同身受的心情,还是为莉拉遭受的曲折命运而难过。就好像一个人再不断的失去,却又只能面对现实的接受。
——但是当我看到她们中年以后的那部分时,又觉得这个动作没有那么悲剧感了。因为后来的莉拉摆脱了这个糟糕的环境,通过自己自学计算机语言,改变了那种贫困和艰辛的生活状态。虽然莉拉后来又经历了失去女儿的打击,但是她的个性里,一直住着那个不屈从于命运,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环境做抗争的小女孩。甚至在老年,在她经历了种种人生的磨难和不公之后,用最后的尊严,与过去一切告别,删除了一切自己的痕迹,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中。


埃琳娜和莉拉,就像是一个人的两面,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行动果敢,一个默默努力;一个表面坚强内心脆弱,一个表面温和内心坚强。她们是互相最懂对方的人,因为她们都有着天生的一种敏感,对他人的同理心。她们从小互相吸引,从小渴望脱离那个混乱的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但是莉拉始终没有过上“别人不允许,她自己也不愿意”(原著中的语言)的那种生活,而埃琳娜虽然通过努力成为一名作家,可以与上层社会的人交往,却在中年选择离开自己已经获得的所有,回到那不勒斯生活了十几年。

两个女性的一生,看似不停的与现实做斗争,其实无论是从未离开过那不勒斯的莉拉,还是逃离了那不勒斯最后又回到这个地方的埃琳娜,她们的经历都像是一种必然,一种出于出身、个性、性别、心理变化等原因的必然。某种意义上,埃琳娜中年生了两个孩子后,看似因为与尼诺的感情和困窘的生活而选择回到那不勒斯,但其实这也是埃琳娜潜意识中的一种选择。
因为她在外面的那种“没有根基”(埃琳娜婆婆对尼诺的评价)的努力,无法让她理解自己一直想要逃离的出身,和她的母亲“宿命般的瘸腿”。就如同她在决定为莉拉揭发黑心资本家布鲁诺和索拉拉兄弟而写文章时候的心理描述,“我要让他们明白我再也不是那个小女孩”,要看看那些她从小憎恶却又不敢反抗的东西会把她怎么样。

因为在此之前,埃琳娜一直是那个渴望外面的世界的女孩,希望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当她每次面对自己的母亲,面对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莉拉受到的伤害,她才发觉自己的无力。就是那种从小就想要逃离这个地方,结果这个地方带给自己的心魔却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只有当再次身处这个地方的时候,看清楚自己与它的“连接”,才能完全斩断这种连接,才能完全摆脱这种影响。

另一方面,莉拉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和影响着她没办法逃离的这个环境,如果不喜欢又逃不开,那么就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它,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自己看待的方式,都可以改变。所以后来的莉拉学会了在这个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即使那些无论行为还是内心都一直身处其中,顺应这个环境的人们,也不及莉拉在这个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这部小说不单纯是两个女性的人生,更多的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众生的群像中,两个形象鲜明的角色。或者说,因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语言,让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有各自的意义,都有各自重要性的排序。小说中相比较影视剧,可以看到更广阔的涵盖面,包括政治、哲学、宗教、历史等等,对于人的影响。人性的刻画,通过最真实的言语得以呈现。
网上有一些评论说,这部小说带有女权主义的色彩。但看完的人不会有这么偏狭的观点,因为《那不勒斯四部曲》描述的是跨越60年的社会变迁,揉进了很复杂的东西,用平实的叙述呈现一个庞大的社会进程中每个人的生活与命运变化,不能够仅仅用一句“女权主义”色彩概括。特别是小说中并没有刻意营造或者烘托某个人的形象,包括“我”(埃琳娜)自己,也是以一种不能更真实的语言去描写那些隐晦的、阴暗的、甚至愚蠢的心理变化。比如她对莉拉的嫉妒,对尼诺盲目的感情,自欺欺人的心理...那是每个饮食男女都会有的欲望、纠结、龌龊、不理智。但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刻画,才让读者看到两个主角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艺术化塑造的“主角光环”,而是从平实普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出来的一种力量。

在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第一季童年和少年,第二季青年,不时的可以看到暴力,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富人对穷人的暴力,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男人对女人的暴力...暴力有时看起来毫无依据又肆无忌惮。没有律法的约束,不同等级之间的压榨那么的明目张胆,却又让身处其中的人视作理所当然。

印象深刻的画面很多,但最深刻的是第二季的第2集,埃琳娜去看望莉拉,因为埃琳娜劝说莉拉顺从婚姻和她那个总是暴虐的丈夫,(也许是出于希望莉拉生活的平静些,也许是被莉拉的丈夫的倾诉打动)——显然作为朋友,埃琳娜并没有做到对莉拉感同身受,她劝说莉拉怀孕,激怒了莉拉,莉拉告诉她:“怀孕这个词让我觉得恶心”——两个人不欢而散,埃琳娜走到街上,看到周围的女性们:有的追赶淘气的孩子、有的在哄着嚎哭的孩子、有的一边怀里抱着一个婴儿一边还要不停的解决另一个在摊位前纠缠不休的小孩(因为贫穷无法满足小孩的买东西愿望),另一些年纪稍大的女性脸上布满皱纹和尘土,要么在互相讨价还价,要么围着男人毫无形象的大笑...16岁的埃琳娜看着这些女性们,突然好像理解了什么。
影片中的旁白是这样说的:“我在那一瞬间突然理解莉拉了,理解她为什么不愿意做别人眼中的那种母亲。她卷入了一场战争,一场斯图凡诺(背叛和利用莉拉,并且性格阴暗暴戾总是打的她丈夫)用尽手段希望他顺从的那种生活,她不想变成那些邻居和亲戚们想要她变成的样子,而那些邻居和亲戚们,她们好像不再是女人了,她们被自己的丈夫、父亲、兄弟消磨殆尽,变得和这些男人一样。这个变化是从怀孕开始的吗?是伴随着家务琐事被慢慢吞噬的吗?.....
(未完待续,下一篇分析人物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