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

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

作者: 4bd025b8af14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6:27 被阅读392次
    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

    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句话出自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作的《释私论》一文,文中写道“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那么名教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说“名教”一词正式出现于魏晋时期,但是名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从儒学诞生之日就有了。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用等级名分教化社会,治家治国、修身做人都必须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关系的和谐。

    而到了汉朝,名教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审查名号,教化万民”的建议,把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其主要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本来孔子强调的是双方,当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当臣子要做好臣子的职责,武帝之后,尤其到了东汉魏晋时期,所谓的名教开始片面地要求愚忠愚孝,无论君如何,当臣子的就必须效忠,“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并且,这些纲常名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发展,比如一位儿子喜爱经商,但是老爹要求他必须种地,儿子如果不听,这就是不孝。

    此外,魏晋时期朝堂又十分黑暗,党派之争越演越烈,嵇康、阮籍之流因为不满政治,只能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以此来逃避入仕。就在这双重背景下,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打破名教中那些违背人性规律的内容,从而遵循人自然的天性发展。

    所以,“越名教而任自然”,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斥责与批判、以及对人本身的重视,同时也是魏晋一些名士为了逃避政治给自己寻求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保护伞。

    然而无论如何,魏晋时期都是一个思想极其发达的时代,恰恰因为诸如竹林七贤这些名士的存在,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些思想的提出,完善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及当代中国人的品格,除了儒家的功名入仕之外,还有道家和佛家的洒脱出世的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sf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