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用人,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盛敏、腾达道,都是他平日重用的人。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时,开设幕府,选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职而还没有复职的人。有人怀疑他如此用人是否适当,范仲淹说:“人有才能而无过失,朝廷自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废人矣。”因此,范仲淹所用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
气节中人必然赏识气节中人:范仲淹曾以直言三贬,三起三落而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敢言敢谏,始终如一。他先忧后乐的精神、仁人志士的节操,对时人后人的影响都很大。正因范仲淹重气节,其用人必然是多取有气节的人。这些人大都是敢于直言而得罪当权者,因而“不幸陷于吏且这些正直之士,大多是有真才实学者,他们被降职不用,实是国家的损失。因此,范仲淹在他为边帅掌握实权时,力之所及,任用他们为国效力,使贤才不致埋没成为废人。
事实证明,范仲淹善于知贤才,他任边帅期间因用得其人,边境无虞,西夏不敢入侵。而经他荐拔的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用人者,在关键时刻你总会看到一两个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气节如是,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有必要充分把握好时机,趁此全面地看清下属的真实面目和才能。
1、失败时看人本领
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大将,屡立战功,司马懿举兵进攻街亭,马谡立功心切,立下军令状,但他的想法并未如愿。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出祁山的计划,马谡没能立功,而同去的赵云、邓芝却表现甚好,没有损兵折将。还保证了军资什物的安全。孔明亲自率领诸将出迎,见到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唯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回答说:“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孔明夸奖道:“真将军也!”还赏赐赵云50斤金子,取绢一万匹赏给赵云的部卒。赵云推辞不受,孔明更是倍加钦敬,叹道:“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一个伤了孔明的心,一个赢得了孔明的赏识和敬佩。所以,对于赵云关键时刻的表现,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
2.关键时看人勇气
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谈判合作的军国大事,平原君与楚王谈了许久也没结果,主要是楚王有些犹豫,决意不了。眼看谈判要以失败告终,随行的其余十九个人都动员毛遂上,表现他的机会来了。于是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问平原君:“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幕僚后怒道:“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受辱然而毫不胆怯,提剑逼近楚王,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平原君出使楚国的大功告成。这一次出使楚国,使平原君认识了毛遂的价值,把毛遂礼为上客对待。
3.失意时看人忠诚
对于那些英明能干、胸有大志的领导,即便是他处于厄运之中,下属也应忠诚地追随他。
西汉末年,群雄争霸,刘秀亦是其一。刘秀创业伊始,势单力薄,常常是东躲西避以求生存,在南徙北移中损兵折将甚多。随从见他失利落魄,多斩断跟随多年之情谊,另谋高就,左右人员相继离去。在此困境中,只有一位叫王霸的人深知刘秀为人贤明,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便与手下心腹之士不畏艰难挫折,忠贞地追随刘秀。刘秀深受感动,说:“颖川从我者皆去,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由此,刘秀以王霸忠而委以重任。王亦不辱使命,征杀疆场立奇功,刘秀平定天下后,王霸则被封为淮陵侯,位列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成为光武中兴的鼎力重臣。
4.危急时看人决断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十分气愤,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马上在军中把樊会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不过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因此还是不把樊哙立刻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之后,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到刘邦逝去的消息。他赶忙赶去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让他把樊哙放了。由于他未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因此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