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做题的时候能够立马做出来,不需要很多思考时间,基本上把题读完,解题方法思路也就有了,数据之间的关系立马就明确了。我今天读了《新课标》的一些内容,我立马知道了原因。那就是我的头脑中有图像,数据的含义非常明确。因此,对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采用“画图法”和“建模法”。让孩子们从这些小小的细节出发,因为这些行为完全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年龄小,对于作图是相当感兴趣的,因为他们目前是形象思维居多。所以,让孩子们将数学与图形结合起来,这样更加容易理解数据的含义,而且对题意的理解会更加准确。而我又反思了上学期的数学教学,尤其是在孩子们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时候,可谓是将“画图法”运用得最多,而最后的结果是对代数中“和倍差倍问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每一个好的数学习惯要养成,一方面要教师的角度,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明白方法的简单和益处。那么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会去画一画,研究研究数据的意义,这对孩子们的数学思维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把这些小习惯融入到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把这些细节做好(我本身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不怎么在意细节的人,通过观察他人和孩子们的变化,才明白细节的重要性。),孩子们的状态会大不一样的。我唯一觉得有意思的是:曾经和同事聊起一个孩子的数学,她曾经是她的数学老师,她就说这个孩子数学思维很差,越大越难学好数学。曾经我也有这样的认为。可是光是发现问题,光是说孩子,又有什么意义呢?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这种状态才对。所以,自己采用了数学思维训练一学期,孩子的改变是可观的,自己也不去评价孩子的状态,只管她的改变。并且和家长沟通: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完成,独立完成。你们帮不了她一辈子。沟通完成以后,她的作业时好时坏,我不责怪,只觉得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我可以帮助的点。孩子后续给我的惊喜是大大的。所以,要做就去坚持做,半途而废,只会拥有双败的结果。自己苦恼,孩子们也厌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