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与文字结缘,不是源于热爱,而是因为孤独。
守望孤独从有记忆开始,我的童年就与孤独为伍。当然我并不是独生女,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但这并不妨碍我成长为一个孤独的少年。
我五岁的时候,家里承包了一片果园。不上学的日子,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我要在那里度过我的大部分时光。
农村的孩子,五六岁就可以当个小劳力用,十亩地的果园,从春到冬都有干不完的活。
春天放羊,夏天除草,秋天摘果,冬天拣枝。我因为比姐姐小,看护果园及干些杂货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姐姐有更重要的活要干。
那种孤独,一眼望不到边。每年到了麦收的季节,我就特别害怕,绿油油的田野和树林,望不到边,站在山顶上看洼地,黄澄澄的一片,那边人们忙得热火朝天,这边连个人影都没有。
还有就是晚上,父亲有时候七八点才过来换我的班。我瑟缩在凉棚底下,一遍又一遍的听猫头鹰嘶哑的哀鸣,大气不敢喘。
被孤独拥抱的久了,也便成了孤独的性子。果园里的蝌蚪青蛙,鸣蝉蜥蜴,都是排解我无聊的朋友。后来认了字,便开始读书。
父亲喜欢读书,在看看果园的慢慢长夜里,那些书是他精神的慰籍,也成了我白天的精神食粮。
我从二年级开始,便开始读大部头。第一本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云海玉弓缘》,后来看的书大部分是武侠,梁羽生的,金庸的,古龙的,都看过。
写作的念头,萌芽在四年级。那个时候开始稍微的青春叛逆,我们家里的情况又是一团乱麻。
贫穷,父母无休止的战争,农村人的重男轻女,诸多的因素,使我感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平。
心事无法诉说,只能诉诸于文字了,大人看来,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于年少的我来说,是真的愁,心情就像我家果园里的那潭死水,不知道要排解到哪里去。
那些忧伤的文字,消解着一个少年的孤独与迷茫。
当然,求学的时候,并没有时间写作。但是我的作文,一直是好的。闲暇时多读的书,让我的文字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优美,还有些玩世不恭和讽刺世人。
也曾想过认认真真的做个写手,但就是那个时候发现,一触碰文字,我便无端的忧伤,在深夜里写作,在深夜里啜泣,在深夜里更加孤独。
后来读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特别害怕那种状态。于我来说,写作就像一个孤独灵魂的悲歌,会让我失了神志。
真正开始写作,是在工作之后。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里有内部刊物,需要员工提供稿件。阴差阳错的被领导逼着投了几次稿,便一发而不可收。
因为单位里写作不仅有稿费,而且每年都会有表彰。最大的好处,还是让我有了知名度,公司的高层领导通过文字认识了我。
我那时候主要的写作方向是通讯稿和营销稿件,就是给领导拍马屁一类的稿件。给领导拍出了业绩,我的职场之路也算是一路顺风。
刚开始流行PPT的时候,我的领导,领导的领导,领导的领导的领导,领导的老婆,写总结,做汇报,都得我“亲自操刀。”
顶着“才女”的头衔一路晋升,经过单位各个岗位的历练,我最终成了公司的中层,也死在了公司的中层。
而我经过官场的洗涤和锤炼,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准的社会人。我的文字里全是慷慨之歌和阳光大路。
结婚,生子,创业。尔后的这些事,我便忙成了为生活奔波的发条,文字与我渐行将远。
二胎之后,和先生的婚姻状况出现危机,自己的情绪也一度崩溃。夜里孤枕难眠的时候,又想起了文字。
19年10月份注册了头条开始写作。最开始的文字,带着全身心婚姻的创伤。我自己翻看了一下那个时候的文笔,有些功底。
随着自媒体的写作和阅读,幸运地是,我的心情逐渐开朗,和先生的关系也恢复了正常,写作就开始变得不走心。
疫情的时候,才发现自媒体是一种产业链,是可以复制粘贴故事、新闻、见解的平台。有点找不到方向了,是保持写作的初心还是跟着趋势走?一直一筹莫展。
五月份头条改革,各种不给推荐,我就把写作放下了。
但是,人到中年,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本质上,我就不是一个热闹的人。年轻的锋芒没了,生活过得太平淡,没有冲劲和干劲,日子又成了一谭死水。
我觉得自己颓废的太久了,就决定再开始触笔于文字。
在陪伴孩子睡完觉后的深夜,孤独的我又可以和孤独的心灵对话。
那些绵绵的文字,飘进我的脑海里,轻轻的诉说。
文|平乙
齐帆齐第2期28天(1)1700字
(简书的第一篇文章:我计了时,晚上10:15开始,11:55收工。我早上起不来的,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