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鞍子可不可以卖给我?大概多少钱?”
“啊——不卖的,这是今生最后一副了。老了,做不动了。”
“没人跟您学手艺吗?”
“这个时代?难咯!年轻人学这个做什么?”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作家三毛写的一篇名为《不向手工说再见》的散文当中。
三毛在一家工匠店相中了一条皮革制的马鞍,她想向店的老主人买下来,老人不肯,三毛好说歹说,希望老人能收她为徒,最终老人没有收三毛为徒,却将那条鞍子免费送给了三毛,老人没有细说缘由,只是淡淡回了三毛一句:“在这种时代,还有你这么爱手工的人,就算交个朋友吧!钱!算什么鬼东西,呸!”
三毛写的这篇散文寥寥不过千字,我却始终忘不了老人说的那番话以及黄昏时分的长墙角下,穿着黑衣的老人坐在店铺门口,拿着手中结实的麻线,用手在带子间穿针引线……这种专注总会让我想到一个词:“工匠精神”。
不否认机器的发明创作给现代人生活带来的高效与便利,可如若机器的生产挤走了手工制作的一席之地,那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我们不该脱离实际谈手艺,手艺之于生活一样,就平均地分散在我们的世界里。世间包罗万象,手工之于生活的形态也是万千姿态。一本书,可以作还原与记录,却不足以定义所有的手工生态,但它们的存在总归是一种媒介,让更多人关注到工艺制品与它的手艺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关手工故事的生活类书籍,书名与三毛的那篇散文同名,就叫《不向手工说再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3087/9f552b5fee8d6a1c.png)
和三毛讲自己的经历不同,同名读本取材当下,作者阿木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客观记录了“二十四象”手工故事。全书一共分为八大章节,每章节讲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谈受访者与手工的不解之缘。
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可以冠名为“手艺”,但不是每个手艺人都配得上它的高级词汇——匠人。书中展现的那么一群人,他们有的是斫琴师、有的是裁缝、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印刷匠……不变的是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将近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这期间可能也会对从事的行业有所质疑,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并且愿意干一辈子,因为热爱,因为在不管热闹还是萧条的大环境下,他们固守的初心永在。
手艺人与他的手工制品,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中间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内容。遥想两百年的京剧,在大清盛世是何等繁荣的景象,即使是一百年前的民国,四大名旦也是国民热烈追捧的对象,一如当今影视行业的明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京剧渐渐走向没落,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年轻群体当中,许多人甚至连京剧是何物都不清楚。虽然如今人们又把视线转移到传统文化上来了,但是相比曾今的空前盛况,如今的关注度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不向手工说再见》里提到一位制作京剧戏服的张老师,她手中保存的最古老的戏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她说规矩的戏服应该是真丝手绣,但现在好多戏服都是机器绣出来的,表面看不出太大瑕疵,但站在台上的效果可差的太多了。张老师还说:“过去宫廷的手绣,是一根线劈十一次绣,现在的机绣,至多是一根线劈三次……过去绣的蝴蝶从远处看像在飞翔,是真的绣活了,如今呢,已经很少能见到绣成那样的了。”不得不说,机器完全替代手工,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倒退。
人是很容易消散在尘世中的,但一架古琴、一件戏服、一块手表、一支钢笔、甚至是一张纸,如果有人倾注了心血精心去做,有喜欢的人去悉心打理,是可以传承千年的,而这些手工制品的背后,展现的是匠人对待工具的态度。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