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匠人匠心》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21:43 被阅读55次

    核心书摘

    No.15《匠人匠心》

    《匠人匠心》介绍了近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以及他们传承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刻画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沉静而朴实的快乐与生活,最终给我们传达出的是传统手工艺人纯粹的精神之美。指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适合谁读

    · 品牌总监

    ·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 企业高管

    关于作者

    邱杨、丘濂、艾江涛三位作者都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记者,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报道。

    学什么?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速度和利润的时代,真正沉下心来打磨一件物品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拥有好的口碑和形象,还能促进个人的修行和成长,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大有帮助。那怎样才能培育工匠精神呢?

    今天的文章中,作者结合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要想培育工匠精神,就需要向传统的匠人学习,坚持一个方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你还会发现:

    · “和(huò)石灰”里面的大学问;

    · “筋劲儿”是什么;

    · 如何用皮影刻一幅《清明上河图》。

    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到底有多难?

    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匠人匠心》这本书开篇也讲了故宫里的工匠,现年62岁的李永革。李永革既不是修复古代钟表的,也不是修复古代字画的,而是专门负责故宫古建筑群的维修。

    早在1975年,19岁的李永革就已经进入故宫从事木匠的工作了,这一待真的就是一辈子。本来早几年就应该退休的李永革,却始终放心不下自己修了一辈子的古建筑,同时也为了能够把自己手中的技艺传承下去,所以李永革至今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故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分别经历了三次大修,三次大修相对应地成就了新中国故宫修缮的三代工匠,而李永革就是第三代,也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而发生在2006年到2008年的故宫太和殿修缮工作,则是李永革主持过的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最显要的位置,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在当时,如此大规模的保护维修是太和殿重建300多年来的首次。这次大修涉及到的事情非常多,但任何一个小细节,李永革都会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比如“和[huò]石灰”,许多人认为这很简单,各种工地上随处可见,但李永革却说,这里面大有学问,他喜欢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给工人们讲道理,他说:“石灰在建筑上用得很普遍,但是不同的用途就有不同的和法。

    就跟和面一样,擀饺子皮、做面条、烙饼,同样都要和面,但用多少水,什么时候用热水,什么时候用凉水,里面是否要加鸡蛋、盐等其它东西,比例怎么样,就有很多的讲究和学问,和石灰也是同样的,其中的细节必须要心里有数。”

    在修缮工作中,不止是和石灰,许多事情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在做学徒的时候,师傅赵崇茂经常提点李永革,说:“你小子‘筋劲儿’不对。”但什么是“筋劲儿”师傅也说不清楚。后来李永革明白了,也对工人们讲这个词:“筋劲儿就是对分寸和火候的掌握,用力大小,干活儿时间长短,材料使用的多少等等,怎么样就算筋劲儿使对了,要自己摸索。”

    2008年,当太和殿去掉围挡,重新以威严壮观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时候,让许多专家都不得不感到惊奇。而此时的李永革已经转到其它工作,在这条自己走了一辈子的路上,继续前进了。

    对于李永革来说,对自己启发最大的是师傅赵崇茂退休的时候,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这几个字李永革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意思就是不要因为得到了一点本领就变得自负,也不要因为懂得了一点东西就停下脚步。古建修缮是需要学习一辈子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

    世界上和李永革这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工匠并不多,而日本却有一位和李永革从事同样的工作,也做了一辈子的工匠的人。他就是日本千年法隆寺的宫殿匠人西冈常一。

    位于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创建于飞鸟时代(公元593-710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筑。世代以来,法隆寺一直有专职的宫殿木匠负责寺庙的修缮和维护。

    在日本的宫殿木匠中,“栋梁”是最高的级别,只有最出色的宫殿匠人才能获得栋梁的称号,西冈常一就是法隆寺的最后一代栋梁。

    在他看来,除了盖的建筑功能不同,宫殿木匠和普通木匠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并没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心理上。宫殿木匠的祖传口诀中就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没有对神佛的敬仰,就没有资格言及社殿的伽蓝”,意思是,如果没有对佛的敬仰之心,光想着挣钱,是当不了宫殿木匠的。

    西冈常一一生从未建过一间民宅,连他自己住的房子也是请别人盖的。因为“盖民宅总要涉及用多少钱、多长时间、匠人们自己能挣到多少钱这样最实际的问题”。

    而他的祖父、西冈家的第一代栋梁西冈常吉从小就教育他,“人一旦钻进钱眼儿里去了,心也就被污染了”。在二战后的困难时期,西冈常一一度要靠变卖祖传的耕地来维持全家的生计,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修缮宫殿和耕种之外的事情谋生。

    明治时期以来,木匠在日本的地位开始下降。明治维新引进了西学,建筑学和建筑本身割裂开来,工匠和学者也割裂开来,于是从来没有摸过木头的人开始设计寺庙,主持寺庙的建设。然而有经验的木匠都知道,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严格复现图纸是一种教条。

    因为木头是有生命的,每一根的个性都不一样,不可能按照图纸乖乖听话,更重要的是,木头的生命在寺庙建成后还在一直延续,如果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建造,把木头的生命框定在计量数字里,建筑是不能很好地存活的。西冈就曾说,“我在建造佛塔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想到它三百年以后的样子,三百年以后,它也许会跟设计图纸一样。”

    这或许揭示了建造的本质,不是将一个蓝图、一种形式强加在材料上,而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形式得以浮现。而这种形式并不是固定僵死的,它一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的。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匠心,西冈常一才使得千年法隆寺在自己手上一直“活”了下去。

    二、瑞士手表为什么能一直屹立不倒?

    相信不少人对以前老电影里面出现过的皮影戏还有点印象,不过现在民间已经很少再见到了。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皮影戏仍是陕西关中平原上广大农村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活动。而那时候,最有名的当属汪天稳和江国庆师徒俩共同打造的“华县皮影”品牌了。

    汪天稳从11岁开始制作皮影,到现在已经有了快60年的时间了。而江国庆1980年拜汪天稳为师,到现在也有将近40年的皮影制作经验了。

    2002年,汪天稳和江国庆决定用皮影刻一幅《清明上河图》,难度可想而知。在挑选好了人手和场地之后,他们就开始封闭作业了。

    这次工程投入巨大,光原料就拉了几卡车。由于前期经验不足,制作皮影的牛皮收缩性状不同,在拼接原作中水纹时老出问题,因此他们废了很多牛皮。“十块只能做出一块”。后来他们全部采用了牛屁股上的皮,最终完成了全套皮影,用掉了470多头牛身上的皮。

    由于从未做过如此大的皮影,江国庆和师傅汪天稳面临很多挑战。他们新研制了很多刀具,还开发出了七八十种新的刀法。经过近11个月的努力,这幅投资上百万元,高1.2米、长23.58米的巨作终于完成。

    2004年4月,当这幅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后,马上有三家拍卖公司希望签约,评估价是800万元。由于已经答应赴台湾历史博物馆展出,江国庆最终没有将其拍卖,而是决定将它作为未来皮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随着科技的进步,皮影行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采用激光雕刻技艺的机器皮影开始大量兴起,原来一个人几天时间才能做出一件皮影,现在一个人操控两台机器,一天就可以做150件皮影,所以皮影的价格也一下由几百上千元下降到了几十元。机器皮影给传统皮影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快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为了解情况,江国庆专门买了一台机器,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他发现,用机器做出的皮影与传统手工皮影虽然从外形上看已经差别不大,但认真观察,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江国庆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器皮影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做出的东西没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件都不一样,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

    尽管科技越来越发达,但凝结着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艺品,仍然具有着科技产品所不具备的东西。我们再来看看瑞士手表是如何能够在科技的冲击下,数百年不倒的。

    要知道瑞士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地小国,几乎没有任何独有的矿产资源,但它却成为了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

    提到瑞士,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瑞士最具代表性的制表行业。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瑞士高档钟表业的黄金时代,百达翡丽、爱彼、劳力士、萧邦、伯爵、名士、茨尼特等一批耀眼的品牌相继创业奠基,构成瑞士高档钟表生产的主力。

    瑞士的制表企业多数位于巴塞尔和汝拉山谷,如果到过这里,你就会深深感到,这里的确是制表工匠的天堂。平和的环境和如画的风景,是帮助制表师沉静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制表匠只有在这种没有干扰的环境下工作,才能制作出精确的腕表,才能打磨出美轮美奂的机芯。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发明了石英手表,它以廉价和轻便的优势,对传统的机械表构成致命的打击。在短短的六、七年里,瑞士钟表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产量在全球的比例从45%陡降到15%。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瑞士也将从机械表逐渐转型到石英表上来。但是,瑞士人的回答很坚决:只做机械表。

    面对石英表的冲击,瑞士制表匠师们没有考虑转型,而是专注于“立身之本”——机械表。他们把机械表的功能升级创新,并研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把精密的机械发展到极致;除此之外,还潜心研究材质,在腕表材质上花大工夫,无论是新的陶瓷还是各种各样新的金属,都让腕表越来越好看、好戴、好用。

    经过二十年的转型,瑞士表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了繁荣时代,瑞士的机械表成为身份与尊贵的象征,再次成为钟表行业的绝对主力。

    对传统的坚守与执着,对所从事工作精益求精的匠心是瑞士表200年不倒的基础。

    三、如何让创作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这本书中还讲到了一位沉香雕刻的大师郑尧锦。沉香,又名“水沉香”,位列古人所说“沉檀龙麝”四香之首,是沉香树受外因侵袭病变之后分泌的油脂,与沉香木混合而成的凝聚物,因其病变位置不同而形状各异。

    近年来,随着香文化的逐渐复兴,沉香这种名贵的木料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用沉香加工的手镯、吊坠也开始大受欢迎。而此时的郑尧锦已经从事沉香雕刻数十年了。

    不同于其他任何材质,沉香雕刻的诱惑在于,其材质千奇百怪,每件都不可重复,因而也赋予雕刻者前所未有的想象与创作空间。沉香雕刻的第一步是选材。首要的原则是选可以沉水的香,此外,沉香的气味如何、油脂是否均匀、结构肌理特征、形状质地如何,都是一件完美沉香雕刻艺术品的必要条件。沉香的这些特点,也为雕刻带来巨大挑战。

    除了对沉香本身的理解,在设计与雕刻时尽量保存沉香的自然特性,雕刻的精髓源于用心感受每件东西,深入理解所雕刻的事物。郑尧锦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构思和想象作品上面,在安静的工作室、在喧闹的KTV,甚至在火车上、在大街上,只要他愿意,闭起眼睛,随时就能想象每块沉香的细节,进入创作状态中。

    对郑尧锦来说,闭目冥想,则进入到另一世界,他自己才是那里的真实主人。雕刻罗汉,他便幻想如果自己是这个罗汉,会营造成怎样一个空间。“这边最好来块石壁,石壁上有几棵枯树,甚至上面有几个点都是我自己想要的,就跟画一样,边上有一个小石台,放上我喜欢喝的茶和茶杯,边上的溪流连流水的量是多少,发出多大的声音都是我想要的,不然水流太响会惊扰我。”

    雕花的时候,他又会把自己想象成那朵花:“如果我是花,我要怎么开,从哪边开起,怎样开才能最美的绽放。”每一件作品他都当作是他自己,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都看作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每一个部分他都用心斟酌,他希望在他不在的时候欣赏他作品的人都能读懂他,与他交流。

    2008年,郑尧锦一个包含莲蓬、菱角、荸荠[ bí qí ]的《水生三宝》作品拍得222万元高价,据称,几颗真的莲子混杂其间,真假难辨。

    对于自己在沉香雕刻上的秘诀,郑尧锦表示,他在雕刻的过程中并不过分强调雕刻技艺本身,在他看来,雕刻更关键的是其背后作者的修养、原创能力与所表达思想结合的高度。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人们总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修养、心性与状态,及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匠人与艺术家的高下之分也正在此。

    关于这种忘我的创作状态,在著名的《庄子》一书中,也讲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著名的木匠叫梓[zǐ]庆,梓庆非常擅长雕刻,他能够把木头做成鐻[jù](鐻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样子有点像编钟,外形要雕刻成猛兽的样子,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古制的,秦始皇以后才改成铜铸的),当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它的鬼斧神工。这个事被鲁国的国君知道了,于是就召见了梓庆,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梓庆回答说:“我是个木匠,没什么特别高明的技巧。但尽管没有特殊的技巧,我却有一点心得。那就是当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而是必须斋戒七天来凝心静气。”鲁公听了就问:“这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斋戒的呢?”梓庆说:“斋戒三天,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意思是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心里就对喜庆、奖赏、官爵、俸禄没有了感觉;斋戒五天的时候,对是非、名誉、技巧、笨拙没了概念;到斋戒七天时,就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四肢身体。

    看到鲁公有兴趣,梓庆就继续说,:“当我斋戒了七天之后,心智已经专一到没有家国的概念,外界的干扰和自己的身体限制也全都消失了。这时候我才会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和纹理与鐻最相合的,同时在头脑中想象做成的鐻的样子,然后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

    如果不能达到这些前提,我就会停止不做。”梓庆最后总结说:“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意思说,大概是因为我作为木匠的天然本心与木材的自然天性完美融合了,所以才产生了这种鬼斧神工的效果吧。

    可见,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都必须摒除杂念,执着、专一、忘我,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

    总结

    在我们今今乐道之前讲过的日本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这本书中,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我们今天读的这本书《匠人匠心》,通过20多个当代故事,传达了同样的理念。

    所以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人品达到一流,才能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进而达到一流的技艺。而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以及世俗名利裹挟之下,所缺乏的人生判断与价值观念。透过这本书,你不仅能邂逅工艺之美,更能遇见那隐藏的匠人之心。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707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冯玉平)

    《匠人匠心》金句:想要做到最好,就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每个创业者都希望培养员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把事情做到极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5《匠人匠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ms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