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们为何无聊》
作者:(加)詹姆斯·丹克特/约翰·D.伊斯特伍德
推荐语:
无聊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经常把我们弄得苦恼不堪,我们又拿它没办法。
真的是这样吗,无聊有没有其它的什么含义呢?在《我们为何无聊》一书中,作者认为无聊其实给我们传递了许多信号,只是我们许多人在接收到信号后,并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无聊呢?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可能是第一个描写无聊的人,他将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恶心和空虚等感受联系在了一起。而亚瑟·叔本华则认为,生活就处在欲望未了的痛苦和无欲无求的无聊这两种状态中。
到了19世纪中晚期,精神分析学家拉尔夫·格林森在研究了自己的病人后认为,无聊与焦虑感密切相关。
他说病人之所以无聊,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这些欲望和冲动却无法被现实社会的秩序所允许,于是只好将其压抑在潜意识中。
结果就是他们内心会充斥着一种空虚与紧张的饥饿感,即想要做些什么,却又无法准确说出想做的是什么。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做了相关的实验,他们让两组人员分别观看一段影片,并用设备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
第一组观看的是非常无聊的、两个人不停晾衣服的视频,第二组观看的则是《蓝色星球》纪录片的精彩片段。
结果显示,第一组人群的大脑里有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区域竟然发生了交集。
第一个区域是脑岛皮层,它的功能是告诉我们,外部世界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第二个区域是默认网络,它在我们处于安静状态时会活跃起来,引导我们专注于自身。
而且当我们持续处于无聊状态时,这两个区域还会出现一种此消彼长的活跃现象。
但在第二组人群中,也就是人们处于兴奋状态时,这两个区域则是各做各的,彼此没有联系。
也就是说,当人们感到无聊时,大脑并不是静默状态,而是一边积极引导我们寻找外部的刺激,促使我们做点什么事情;一边又引导我们向内求,使我们思考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才可以摆脱无聊的状态。
经过众多研究,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认为,当我们想要做些什么又不想随便什么都做的时候,或者是当我们的认知、技能和天赋得不到充分使用的时候,无聊便会产生。
而无聊来临时大脑有四种表现,分别是时间变得漫长、难以集中注意力、身边的一切事情都没有意义,以及无精打采和焦躁不安的结合体。
无聊对我们的危害
由于无聊的特征,它注定会带给我们许多危害。
首先是因为注意力的分散带来的各种事故。比如玩手机摔下楼梯,过马路被撞等。
在书中作者也讲了这样一件事。2009年10月21日,美国西北航空188航班在起飞两小时后,却与地面突然失去了联系,一度让大家恐慌不已,担心“911”事件重演。
可事情真相却是,飞机在飞到一定高度后就设置自动飞行了。两个飞行员非常无聊,就盯着各自的电脑,期间一个飞行员错误地将频道切换到了另一个城市,以至于空管始终联系不上他们,好在最后并没有出什么事。
其次,无聊会让我们选择许多不健康的食物,造成肥胖等疾病。
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要求被试者连续一周记录自己每天的无聊程度和食谱。结果发现,一个人越无聊,吃的垃圾食物就越多。甚至因为无聊,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已经吃饱的信号。
作者认为无聊的人之所以会选择不停进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缺少能量,或者他们是想通过进食的感觉告诉大脑“我正在做事情”。而其它的酒精和药物上瘾、暴饮暴食等,也属于此类。
最后,无聊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抑郁。
因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表现冷漠,意义感缺失等。研究人员曾询问了一些慢性抑郁症患者关于无聊的看法,他们说当自己感到无聊时,会产生负面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无聊就是抑郁来临的前兆。
除此之外,像攻击性行为、暴力犯罪等,也多是无聊引起的。
如何摆脱无聊?
无聊的危害这么多,那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它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无聊看作一种改变的信号,用行动去回应它。
无聊的出现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当前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我们应该马上寻找解决办法,学一门外语,看一本新书,甚至清理房间,而不是坐以待毙。
不幸地是我们许多人在感到无聊后,并没有马上做出改变,反而继续沉溺于刷手机,看剧等无意义的活动中,最终陷入无聊的死循环中。如果长时间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一事无成。
其次,我们应该多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无聊是一种没有对象和目的的精神状态,而兴趣虽然不一定有特定的目的,却可以让我们乐在其中。
同时,无聊的解药是好奇心,而好奇心无药可解。因为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对一件事展开持续的探索,最终可能转变为一种技能,或者长久的兴趣。
最后是心流。它能让我们达到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但作者也提醒我们,只有那些难度适中的事情,才可以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
但的确,不管是采用什么措施,无聊都是没办法根除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无聊的信号传来时,尽力做出改变,这样才可以真正地避免无聊,我们的人生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