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莫言

作者: 岷浪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3:53 被阅读8次

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颁奖词,用了hallucinatory realism(魔幻般的现实主义)。说真的,当我看到这个为莫言专门量身定制的专用术语,还真是对瑞典文学院的那帮不懂中文的老头子刮目相看,因为我认为这是对莫言所有作品非常准确精当的概括。他们懂莫言,他们真的读懂了莫言。他们把大奖颁给了莫言,不是玩弄政治,不是心血来潮。

反而在国内,对莫言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他五毛,有人说他是御用文人,有人说他是公知汉奸,有人说他天才无敌,有人说他庸俗粗糙,格调不高。这些说法都只是摸到了莫言一点表相的皮毛。莫言是个非常复杂的存在,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可以贴死的。莫言对于这些说法其实也很无奈:

大多数所谓的文学思潮,与用自己的作品代表着这思潮的作家没有什么关系。小说是作家创作的,思潮是批评家发明的。批评家发明思潮的过程就是编织袋子的过程。他们手里提着贴有各种标签的思潮袋子,把符合自己需要的作家或是作品装进去,根本不征求作家的意见,这叫做`装你没商量'我经常给装进不同评论家的贴着不同标签的袋子里。有现实主义的袋子,有浪漫主义的袋子,有新感觉主义的袋子,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袋子。有的袋子里气味美好,待在里边感到很舒服,有的袋子里气味龌龊,待在里边很不舒服。”

“其实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和深刻,我想起了一个诗人的话:蚕吐丝时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比如那些认为莫言是官方传声筒和御用文人的,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看过莫言的作品。很多人对莫言的理解局限于一部《红高粱》,还是张艺谋版的。莫言哪一部不是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尖锐批判?从60年代的饥荒,乡村政治的暴力,计划生育的非人性,当下的浮躁和贪腐,他哪一部作品走的是歌功颂德的路子?

莫言获奖当之无愧,他的作品生气贯注,血色淋漓,质感强烈。他的语言色彩斑斓,恣肆汪洋,如野草般旺盛生长。他也是难得的故事高手,大有传统说书人的风采。有人批评他不够精致收敛,但莫言一直在进行文体和结构的探索,比如《酒国》和《蛙》。说他是世界级的作家毫无问题。莫言是伟大的80年代中国文艺复兴时代闪亮的作家群星中的一员。他的创作,一直坚持着从那个时代觉醒的人道意识,民间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莫言的得奖,也是文革后重生的中国文学的光荣。

莫言的缺点当然也是一目了然的:他的作品如野草般疯长,他的语言过于沉溺于狂欢化的放纵,不够精致与收敛,他的发挥时好时坏,有时也会写出《红树林》这样的烂作。莫言自己也很认可。但是对莫言最可笑的批评是他“迎合”,“主流”,“主题先行”。要知道,比莫言更具有丰富鲜活意象和独特生命体验的中国作家,基本上没有了。 如果硬要说的话,不妨畅想比莫言早生三年的王小波,当若活到今日,又是什么样的光景。

莫言能得诺奖,首先是他的实力使然。但光有实力还不行。国内还有几个我认为是莫言同级的作家,一点也不比莫言差,但我几乎可以断言他们命中注定永远也得不了诺奖,比如刘震云。在读《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那种沉闷压抑的孤独感裹挟着沟通倾诉的欲望而来。他真的写出了中国式的百年孤独。

其次,莫言的作品易为国际接受也是重要原因。原乡,暴力,野性这些莫言作品的常见元素都是国际通用的语汇。莫言的作品既符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异国情调的想象,又有普世的人道关怀,有奇异瑰丽的故事,复杂多变的叙事,很黄很暴力,题材和艺术都与国际口味非常接轨。

莫言的作品我并未全数拜读,但幸运的是我大致按照时间线读过一轮。这是一条连续而又变化的轨迹。

先来看看“现实”,莫言的作品中充满了鲜血淋漓的现实。比如,1986年,山东苍山县农民收获了大约一亿公斤蒜苔。县政府各机关都想利用权力捞好处。苛捐杂税抬高了蒜苔收购成本,客户被迫离开苍山,大量蒜苔烂掉,当地农民围攻冲击县政府,将政府办公大楼砸烂烧光。莫言据此写出《天堂蒜苔之歌》。这是莫言早期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主题也很鲜明:就是维权。这里面的事件是不是像今天的预演?所以优秀的作家,总是能提前捕捉时代的脉搏。事实上,如此尖锐直面现实的小说,那时和现在,都极罕见。

再比如《酒国》,这部小说创作于1989年,发表于1993年,是莫言相当才华横溢的作品。主题很鲜明:官场腐败。在那年代,反腐小说还没有出现吧?这是不是超前?事实上,该作的意义更超越了反腐。

还记得2013年黄浦江上神秘飘来的成千上万死猪吗?其实莫言在2006年的《生死疲劳》中就预言到了:“就是这样,染病的猪大部分还是死了,煊赫一时的杏园猪场土崩瓦解。死猪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法焚烧,只好挖坑埋掉。坑也无法挖深,半米就出水。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

2015年,历经千辛万难,中国终于中止了改变了多少家庭命运的一胎制。然而,早在2009年,莫言就在《蛙》中就以计划生育为题材,写尽了这段历史的残酷,写尽了中国人对生命权利饱含血泪的追求。除了他,谁还有这样的胆量和笔力?

再说“魔幻”。如果仅仅是勇敢地反映现实,莫言也就止步于他的前辈鲁迅、茅盾、老舍这些传统的大师。但是莫言在艺术上比他们走得更远,就是突破了现实的羁绊,飞进了一个更为宽广瑰丽的文学天空。

使莫言一举成名,成为他作品的标志性特质的,是灿烂辉煌的感觉世界。在莫言的感觉世界中,色彩与画面是极为重要的元素。莫言谈到自己的作品与绘画的关系时,特别推崇梵高,这为我们探索他的视觉构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在这里,莫言提到了梵高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感,艺术的变形,画面与情绪的关系,这些在他的小说中都有突出的呈现。尤其是他在1990年代以前的作品,包含大量单纯鲜明的色彩对比,画面激情而夸张,充满张力与动感。像《枯河》里的这段文字,简直可以视为文学版的梵高画:

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浓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那种凄艳的红色。这时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上还留着一大道长长的紫云。

这是一种超现实的风景。许多读者、研究者和翻译家为莫言的作品所吸引,到高密东北乡去看他小说中描写过的那些东西,结果全都大失所望,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荒凉的平原,和平原上的一些毫无特色的村子。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没有山、沙漠、沼泽、森林、湖泊、狮子、老虎……这些都是莫言给它编造出来的。他的家乡也没有辉煌浓郁的色调,所有的浓油重彩,都是主观性的再造,或者说是一种补偿。

从形式的这种补偿原则,我们也就开始进入莫言作品精神的核心:悲悯与救赎。感觉的放大恰恰对应于,或者说诞生于,现实的匮乏,并且成为后者的救赎。无尽的苦难,不绝的饥荒,极度的贫困,乡村政治的残酷,历史的断裂与循环……这些反过来成为想象的诞生地和强化物。例如,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饥饿,他自己也多次谈到童年的饥饿体验对他想象力的催化作用。在《丰乳肥臀》中,上官金童的饥饿记忆是这样的:“我的眼前,只有两只宝葫芦一样饱满油滑、小鸽子一样活泼丰满、瓷花瓶一样润泽光洁的乳房。她们芬芳,她们美丽,她们自动地喷射着淡蓝色的甜蜜浆汁,灌满了我的肚腹,并把我的全身都浸泡起来。我搂抱着乳房,在乳汁里游泳……头上,是几百万、几千亿、几亿兆颗飞快旋转着的星斗。”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想象,与梵高的画有着同样的救赎性的乌托邦动力,但是其背后的历史意识形态,却截然不同。

莫言的作品充满各种超现实的元素,想象如天马行空,奔放不羁,无拘无束。这不是偶然的,可以视为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新编码,以获得新的视域与可能性。这是一种对坚硬的现实与日渐苍白的现实主义的补偿和救赎:世界各处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种重新注入活力的方法:把现实“魔幻化”,把平常的事物拔高、疏异和升级到象征的高度。

以《生死疲劳》为例,这是一部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魔幻小说。其中的叙事者一次次地死而复生,变身为牛、驴、猪、狗、猴、人,上天入地,穿越时空,讲述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变。佛教的轮回,民间的想象,加上现实的复杂循环,使这个千年婴儿成为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不死怪胎,中国文学中前所未有的奇观。

当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从传统现实主义走向神话与超现实的时候,他们是文化领域先知水暖的鸭子。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种先锋性的姿态与实验到了1990年代基本流失了。反讽的是,到了新世纪,这个超现实的走向又重新复活,而这次是由奇幻文学、科幻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些传统眼中的“俗”文学来承担了。但是在“雅”和“俗”之间,在新旧世纪之间,也还有少数“严肃”作家坚持不懈地游走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成为两者贯通的桥梁。莫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莫言当然是一个对艺术的媒体性有着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深知文学在与其他媒体艺术竞争时的优势与缺陷,明白应该怎样才能养长避短,并把媒体性与历史民间进行深度的整合。改变并增强人们对现实感知,使之进入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把生命中的痛苦升华为艺术,这也是另一种对莫言作品的概括。

相关文章

  • 桥梁莫言

    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颁奖词,用了hallucinatory realism(魔幻般的现实主义)。说真的,当我看到这个...

  • 莫言 莫言 莫言

    昨天上午路过滨河路,看到大白天亮着路灯,我这心里就不爽:这得费多少电?这是谁的责任心又被狗吃了!边...

  • 莫言,莫言

    山川峡谷间 万物生长 道法自然,自然顺其 法喜之乐,如云潮翻涌 如大河奔流 如绵绵语丝 万里长空 一朵云行走的路径...

  • 莫言莫言莫言莫言莫言莫言 · 墨迹展开幕式全纪录

    《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开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10月1...

  • 吃粉笔的人

    莫言得诺奖,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连莫言老屋里长的胡萝卜也沾了光。我难免也要跟跟风,之前读过莫言的《红高粱》、...

  • 莫言言

    第一篇 初始 故事开始在一个名叫龙国的国家,说她是一个国家其实也不太准确,因为她没有一个边界和疆土,没有领袖...

  • 莫言

    弱者面前,莫言是体谅; 强者面前,莫言是敬重; 身处高位,莫言是内敛; 身处低谷,莫言是骨气。 保持沉默不是懦弱,...

  • 【莫言是好莫言】

    相是好相书是好书人是好人笔是好笔字是好字 灵感是好灵感技巧是好技巧态度是好态度故事是好故事点子是好点子 运是好运年...

  • 王莫言

    王莫言 王莫言不是莫言,没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估计都不知道谁是莫言,更不知道诺贝尔是个啥,王莫言是个和名字一样不能...

  • 莫言

    画面一: 场景:警察局 人物:张警长、薛助手、男性罪犯人一名 潮湿阴暗的审讯室里,一束阳光穿过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桥梁莫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z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