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站在学生的前面,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做一个引导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做一个陪伴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做一个陪衬者。
我始终坚信,教师站立的地方就是一个教育场,在这个场域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教师应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认知起点出发,教学设计和课堂推进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努力营造独立思考、平等对话的氛围,积极又和谐,热烈又有序,在这样一种真实、自然、和谐的课堂形态里,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以上文字摘录于今日阅读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谈到自己经历了“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在“见教材”这个阶段经历依赖教材、跳出教材、融入教材的阶段。作者提到:当本着“融入教材”的认识进行备课时,慢慢学会了经济用材,选材上“少而精”,用材上“简而丰”,让课堂脉络清晰。同时,平日处处留心,随时随地积累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密度和质量。此时,已经由“狭义的备课”跃升到“广义的备课”。“广义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用一生在备课。
“见自己”则表达伺机而教,改变强压式的规训教育,突出学生的地位。
“见学生”设计课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教育生涯经历“从业”“敬业”“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