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菠菜
那些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入口的大铁门上,到现在为止,还特意留着那块臭名昭著的标语——“劳动通向自由。”
这是当年纳粹为了麻痹迷惑刚刚入狱的犯人而专门立起来的一个标语,让他们以为从这里走进去的,只是一座普通的监狱。
而这座铁门后面的道路真正通向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
那些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死亡才是拷问生命意义的终极武器。没有死亡,一切生命都将毫无意义。
而随时突然降临的死亡,才让我们真正去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即使陷入绝境,依然要自我超越
他3岁的时候就决心要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十多岁的时候沉迷于哲学和心理分析学,为此,他参加了成人教育,和弗洛伊德通信,16岁在《国际心理分析》杂志发表论文。
那篇文章正是弗洛伊德推荐投稿的。没错,就是那个当时已经出版了《梦的解析》的弗洛伊德。
五十多年后,他在自己的成名作中怒怼弗洛伊德:躺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松软沙发上,而不是奥斯维辛肮脏的集中营里,这样的人性分析靠谱吗?
他就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
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不在于他的医生本职工作,而是那本只用了9天时间写成的薄薄的小册子——《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被翻印10多次,翻译成20多国语言,发行几百万册,激励了上千万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四方讲学,讲述自己的经历,避免悲剧重演。有一次,下面有人问:您能给我们讲讲生命的意义吗?
经过安静的思考,一名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尔大吃一惊,因为这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想,“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那些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即使身遭炼狱,依然要心向光明
就在那个奥地利的心理医生在集中营中艰难求生时,一个年轻的意大利化学家也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被编为174517号囚犯。
幸运的是,一年之后,他就被苏联红军从德国死亡营中救了出来。
不幸的是,在返回家乡意大利的旅程中,奥斯维辛集中营加载在他和那些幸存者身上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发酵。
他们有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有精明独立的希腊人,有轻快活泼的乌克兰姑娘,还有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
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人,包括这名化学家,都没有料到,他们逃过了死亡集中营的劫难,却还要经受更大的考验,依靠更大的意志,才能继续坚强地活着。
他就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里莫·莱维。
他以冷静的笔触写就的回溯奥斯维辛这座人间炼狱,以及走出奥斯维辛后的希望之旅的作品《再度觉醒》,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可他却深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年的自责中无法自拔。他亲眼目睹了四分之三的同伴死亡,而自己却得益于多种罕见运气的结合幸存了下来。
他自责于由于学过化学知识,曾在一个灭绝工厂的实验室工作,不仅逃离了严酷的户外泥浆和积雪,还间接成了杀人助手。
他为了生存下去,甚至要努力学好德语这门语言,只是为了更好的和当时的纳粹魔鬼沟通交流,换取来在死亡集中营世界中立足的渺茫机会。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那些最糟糕的、最适应环境的人幸存了下来;而那些最优秀的人,都死了!”
他的作品让世人看到了“平凡的美德”:在人类世界经受了地狱之火以后,人对自己的软弱和人性缺陷有了惨痛的认识,变得谦卑而现实,却能怀着羞耻心,拒绝就此堕落下去。
而他自己,却始终没有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影。
1987年,莱维坠楼身亡,被验尸官认为是自杀,死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深深了解他的那些人都知道:“40年后,莱维先生死于奥斯维辛”。
多少年过去了,奥斯维辛的焚尸房的烟囱虽然倒了,但它带给曾经被关押在那里的人的噩梦,却从来没有消失,它继续折磨着人们的神经。
那些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即使生活荒谬,依然要微笑前行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国会大厦旁,多瑙河堤岸上,有一处特别的景致:60余双男女老幼的铁鞋散落在地上,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悲哀。
这是为了纪念当年被法西斯枪杀的匈牙利犹太人而设立的悼念雕塑。
除了神经科医生、化学家在侥幸生还后,选择了文字作为对抗黑暗阴影的武器,成为了著名的作家之外,那一年,另一个真正的作家也被投入了集中营。
1944年,一个14岁的匈牙利少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
近60年后,那个叫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匈牙利少年,以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写作的《无命运的人生》,获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
那些特殊的“铁鞋子”几十年如一日躺在河堤上,默默注视着人类社会的历史,随着蓝色多瑙河静静流淌。
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被枪杀在河边的大批犹太人,尸体被抛进河中,但鞋子是奇货可居的黑市商品,刽子手们在杀完人后,都会把犯人的鞋剥下来拿去交易。
在那样的时代,生命抵不过一双鞋。
在《无命运的人生》这本书中,凯尔泰斯·伊姆雷提出“当一个人被全部剥夺,包括姓名、地位、财富,直至生命,只剩下一串数字时,如何面对人生的意义?”
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什么荒谬是我们不能够自然地生活于其中的。
生活的荒谬永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与其不断地惊讶错愕,不如坦然地微笑面对和承受。我们永远无法开始新的生活,只能把以前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凯尔泰斯严厉批评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他认为电影描绘的大屠杀是媚俗的。”他还认为,“奥斯维辛无处不在。”
他时常被自杀的念头困扰,在2003年的小说《清算》中,他让书中的主人公以自杀而告终。
最终,作为一个见证者,他见证了历史的残酷,也理解了在残酷的现实中活着的意义,从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这是集中营中的难友柠檬邦迪传授给他的人生哲理,也是死亡集中营教给他的。
那些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历史从来没有走远
80年前的那天下午,那个维也纳医院神经科的年轻医生,看到家里桌子上,放着一块被火烧的黢黑的大理石。
父亲告诉他,这是从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的犹太会遗址上残存下来的,上面还刻着 《十诫》的一条内容:“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此时外面天空阴沉,屋内钟摆滴答。纳粹正在600公里外的波兰一个叫做奥斯维辛的小镇上,忙碌地建着一个营地。
就在那一刹那,这个年轻的医生决定,不去美国避难了,留下来陪伴父母。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那时的你,以为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的决定,却不知道命运的航船已悄然改变方向。
那些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