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朝;唐初把“八月十五中秋节”定为固定的节日;盛行于宋朝,苏轼的一首《中秋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到明清时期,赏月拜月已成主要习俗,吃月饼是必备习俗。下面搜集几个八月十五的传统文化。
儿歌《月嬷嬷》:“月嬷嬷,本姓姜,骑着驴,挎着筐,拾棉花,一拾拾了个大甜瓜,给娘咬一口,给爷咬一口,给嬷嬷咬一口,给爷爷咬一口,一咬咬着孩那手,孩呀孩,你别哭,到大集我给你买个货郎鼓,货郎鼓上一对孩,也会打咣也会玩。”
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红军哪,爷爷待我亲又亲哪。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歇后语:“八月十五杀鞑子——齐了心”,这个歇后语有个故事。话说在元朝后期,人民不满鞑子的残酷统治,在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人马准备起义。但是鞑子控制很严,起义的时间很难传递,军师刘伯温献计:咱们在纸条上写上“八月十五夜起义”,把纸条包在饼子里,分头派人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要求各路义军按时响应。果真在八月十五的夜里,各路义军同时行动,杀声震天,浩浩荡荡,势如破竹,攻下元大都,杀了鞑子,元朝灭亡。这就是歇后语“八月十五杀鞑子——齐了心”的来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就下旨在八月十五吃圆饼,这圆饼越做越好,形如圆月,称为“月饼”。从此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至今。
传说故事:吴刚”和“嫦娥”两个仙人的故事。吴刚,西河人。在修仙过程中犯了错误,被天帝处罚,责令去月宫中砍桂树。此桂树高500丈,吴刚砍,桂树长,慢砍慢长,快砍快长,边砍边愈合,永远也砍不断。嫦娥,是远古时代英雄射日后羿的夫人。后羿从西天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一包长生不老药,被一个叫逢蒙的人知道了,逢蒙奸诈刁钻,心术不正,为求长生不老,想方设法要去盗取。因后羿善射,很多志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逢蒙也乘机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外出,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夫人嫦娥保管。逢蒙便趁此时机,先是花言巧语说是看看这药是什么样,嫦娥早已心中有数,不听蝼蛄叫。逢蒙凶相毕露,胁迫嫦娥交出,危急之下嫦娥呑下长生不老药,立时就飘离地面,飞落到月宫成了仙女。后羿回家见不到妻子,寻问众位徒弟,徒弟们说看见师母飞到月亮上去了。后羿便仰望月亮,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千呼万唤地呼唤着嫦娥的名字,并且搬出供桌,摆上果品,遥祭嫦娥,久跪不起。此情此景感动了上天月老,月老便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可与后羿在桂树下相会。因为八月是桂树开花的时节,十五又是月圆之日,人们为了庆贺后羿与嫦娥相会在八月飘香的桂花树下,更是为了感谢月老的恩赐,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并且流传到现在。
八月十五月儿圆, 中秋佳节是今天。百年难遇同一天,国泰民安阖家欢!祝️所有人“双节”开心快乐,阖家团圆,永远幸福!(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