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八佾》包括二十六章,主要讲述“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在这一篇中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 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yì) : 古时一佾为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当时礼制规定,天子用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四十八人,大夫用三十二人。季孙氏为大夫,只可用三十二人,而他用六十四人,是不合礼制的。佾,行列的意思。
③可忍: 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在他的庭院里出现六十四人的奏乐舞蹈队伍,这样的事他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他不能容忍呢?”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 “‘相®维®辟公,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③相( xiàng):助。
④维: 语气助词,无实义。⑤穆穆:庄严肃穆。
⑥堂: 待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祖完毕后,在撒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上说‘诸侯恭敬地助祭,天子庄严肃穆地主祭’,它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实行礼呢?-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运用乐呢?”[原文]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治理。③戚:心中悲哀。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节仪式,与其奢侈挥霍,不如勤俭节约;丧事仪式,与其治理周备,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也。”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理。
②诸夏: 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③亡: 通“无”。
[译文]
孔子说:“夷狄之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按照当时礼制规定,天子和诸侯才可祭祀山川。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当时是季孙氏的家臣。
③女: 通“汝”。④救:劝阻。
[译文]
季孙氏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会接受这种不合礼制的祭祀吗?”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作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相争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然后才上场,比赛完再相互作揖而退场,然后一起喝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子®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诗经·卫风·硕人》篇。②绚:有文采。③绘:画。④素:白底。⑤起: 启发。⑥予:孔子自指。
⑦商:子夏姓卜,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好像洁白的底子上画着美丽的图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说先有白底才能画画。”
子夏又问:“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呢?”孔子说:“能启发我的人,就是商了,现在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