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作者: 一瞬的可能性 | 来源:发表于2020-08-07 22:57 被阅读0次

    这书的名字猜着就是为像我这样深陷在别人眼光中的人写的,想看看,然而心理不免嘀咕,会不会是鸡汤,“这些我都知道,然而又有什么用呢?”对封皮上的“‘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也并不多么感冒,中学时身边好几个同学都有那本《自卑与超越》,翻了翻并没看进去,于是这名字被当做鸡汤的代名词直接被我鄙视然后打到冷宫,后来虽然了解到阿德勒在心理学史上地位突出,然而在每次接触时仍然无一例外选择了无视。这次,在擦肩的一瞬,不知被什么样的心念牵绊,我竟然回转了一下头,于是,我被大大地惊艳到了。(仔细想来,我喜欢的张沛超和动机老师的序肯定对转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来,序和写序的人很重要哈。)

    打开随便翻翻,这本书给人一种颇为奇怪的感觉,一方面,好像为印证我的担心,一股浓浓的鸡汤味道扑面而来,什么不要跟别人比而要跟自己比,什么自我接纳,什么甘于平凡,什么活在当下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有什么价值呢?然而别急,再看看这些,“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是不是“惊艳”到你了,然而,我所说的惊艳是,作者竟然将上述陈词滥调和惊世之语统一到了他的系统而清晰的逻辑里,并且这样的逻辑在哲人和青年的互动中,经受住了青年严厉的驳难,最终使哲人的理论赢得了青年的信服。

    看一下书中是怎样分析最核心的概念“自卑”的吧。首先,哲人不赞成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因为我乖僻笨拙,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往,所以我自卑”,这种推论从哲人的动机论来看,只是不愿改变的“谎言”和借口罢了,为什么你那么讨厌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人讨厌,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接触,以此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且万一遭到拒绝,还可以以此来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个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总之,通过自我厌弃达到逃避人际关系的目的。所以,“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不是被过去决定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假如你真的想改变,你就要有勇气让自己进行重新选择。其次,从课题分离的角度看,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往往对别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而课题分离则要求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不妄加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自己的课题被妄加干涉。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事,你根本无法左右,误认为别人怎么看我是我自己的事,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是没有完成好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然而课题分离并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没有进行课题分离的关系是“缠绕”的状态而非“联系”的状态。第三,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所谓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自卑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看似在看着他人,其实眼睛里只有自己,看似是对他人的关心,实际只是对自己的执着,对自己与他人相比结果高下的执着(所以自卑情结很容易发展成“优越情结”)。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横向关系(不同而平等)而非纵向关系(不平等的高下关系),将他人看做平等的伙伴而非竞争中的敌对关系,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给这个人什么”,通过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通过感觉到自己对共同体有用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摆脱自卑。第四,自卑的人往往会想“假如有一天我能摆脱自卑就好了”,似乎只有到那时候,真正的人生才开始起步,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是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所说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没有了现在,就没有了真实的人生。人生不过就是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不存在目的地。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如果我们能活生生地、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本书让我对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思想有了明确的认识,比如课题分离与自私、隔离的区别,关系的联接和缠绕的区别,认同欲求与关注他人的区别,然而与此同时,在我阅读此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要弥合裂缝的感觉,例如动机论和原因论,我们看清了问题的原因,主动去改变的时候不是更容易对症下药吗?还有“在共同体中有用”的贡献感可以不考虑别人的评价,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主观的感觉吧,我们在为他人贡献的时候还需要问一问他人真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让这种贡献感成为真正联接自己和他人的纽带。

    在读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不时响起两首诗歌的声音,一首是泰戈尔的《海边》“孩子们相聚在无垠世界的海边。暴风骤雨在广袤的天穹中怒吼,船沉寂在无垠的大海里,死亡临近,孩子们却在玩耍。”这种貌似无意义,却又有着神圣的意义感的感觉,岂不就是活在此时此刻的真正意义或者说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另一首是里尔克的“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抛却诗歌中的漂泊与寻找的主题不谈,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当下个体主观选择的重要性,你的人生样貌由你此时此刻的行为来决定,你就是你人生状态的总导演。

    哲人说“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在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我的眼中,世界已经不是曾经的世界了”。在读过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也想说,我的世界与读书前的世界也有了那么一点小小的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fc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