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千里江山图

作者: 刘阳_她言 | 来源:发表于2022-07-19 20:05 被阅读0次

    作者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文责自负。谢绝旁观者搬运,违者必究。

    千里江山图

    我第一次知道千里江山图是21世纪初的时候,仔细回想却是有些模糊,大体记得是徽宗设立画学堂,将画画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的文献中有所提及。至于真迹,到现在也无缘得见。

    当时对它的概念,或许还及不得瘦金体或者清明上河图,毕竟在知识获取仅仅来自于老师和画本的时代,对于没见过的画,的确是爱不起来的。

    没想到的是,原来人对于认知世界的能力和评判标准,或许仅仅只在当时。网络的飞速发展推动了2015年以后的江山图得以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

    彼时,作为美院毕业的画者而言,看到这幅网络片段的时候实在多少有些愧意。或许是因为只知道这是一幅12米长的青绿山水图,用料及其奢华,却没有领略到其中的大玄味。

    虽然论与品的人很多,自己不能断章取义的去刻意强言欣赏。那么或许这是自己意识体系认知的匮乏,必须进行知识扩充。

    好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随时可“度”的时代,一度就满屏皆知的各种技法、色艺与道理。硬知识点记住了、背下来了,那么也就随处可用,于是自认为自己是懂了。

    画嘛,不外乎是基底、技法、色控、观感、意境;且各自有各自的欣赏标准,于是一长段的时间认真的停留于观察表面;停留于技法与技法对比,并一度把王希梦与石涛的画作对观。


    石涛

    当习惯认知一旦成为习惯,那是需要极强的外在事件发生,才能被打破的!时代、在变。

    2022年再次见到,是跨年晚会上以《千里江山图》为基调而演绎的舞绘《只此青绿》。

    在我的习惯认知里面:画就是画、舞就是舞、诗就是诗。从来没想过,青绿山水还可以由青绿腰来进行另类诠释。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直以来的“观”一旦被动态打破,不由得会让人思考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在高速发展的复杂时代长河中,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画在变,以前在历史重墨中没有留下太多认知的《千里江山图》 ,如今被定为2022年美术考研核心考点;而罗伯特·雷曼一副留白图《无题》 ,拍卖估价1.2个亿RMB。

    认知在变,每一个认知都只是当前时间节点下的认知,今天是对的,明天或许有新的解释。于是思想也变,有时候不由得在想,当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的东西悄然改变的时候,是时代促使了人文的革新?还是人文的变革影响了了时代的喜欢?

    思想的变革就不得不说到“喜欢”这件事情,回思《千里江山图》 ,这也让我自己转变成叹息。叹息这个被帝位耽搁了的、真正喜欢和热爱艺术的宋徽宗赵佶。

    王希梦本身对于画技的变革来自于环境,这是作为宫廷画家而言,独有的机会。毕竟能够用绢丝做底、石青石绿反复叠层,描绘出奢华的千里江山,并存于近千年而不朽,本就是奢华之事。而能够提供如此机会的却是因喜欢而开设画院的赵佶,因为他的热爱才培养和造就了希梦这样的人才。

    虽说个人认为是赵佶创造了未来。反过来而言,是否希梦也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反过去抓住了当时时代的变革,这或许不得而知。

    凝神细想,欲诉观画、观舞、题跋的各种滋味,但照例是想不全然。只茫茫然怀念着些什么而已。唯一能够知道的是,在历史巨轮的叠替之下,千里江山图旁蔡京的题跋:“......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是值得反复品味的。

    古语有云:“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可见,所有的习惯都是可变化可突破的,只有重启可能才会有各种可能存在。

    千里江山、世界大同,唯“变而造新”。

    另为千里江山图附诗辅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言·千里江山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fj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