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喜欢字帖书法?每日临帖与其说是练字倒不如说是修身养性,毛笔的笔尖是柔软的,要用它写笔峰端正的字,必须力用腕上,心随意动。所以写字能凝神静心,是训练注意力集中的好方法。推荐从赵孟頫的小楷字入手,圆融写意,我是个渣渣都开始临帖了。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我解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没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就无法显现事物的本质。这里还对应上一章“名可名,非常名。”及“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名并非恒定不变的,有与无是可以转化的,假如世人觉得哭才是高兴的,那对应的笑就是悲伤的。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古代历史上"圣人”曾经代指皇帝,但老子存在的年代在春秋时期,还是周天子诸侯王的时代,这里的“圣人”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在这里我想把圣人想像成聪明贤达的人。
一般这种聪明贤达的人总是领袖或有影响力的人,所以聪明人治理地方要懂得依照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所以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在宏观的层面不作为好过作为,让万物顺应客观规律自发地兴起发生创造,而不必用语言去实行教条性的教化。
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干预,自由生成而不居功为自己所有,有所成绩却不以为倚仗,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反而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能做到了这些的同时必定淡泊明智,那么对于得到失去之间也并不是那么在意。
重点解词
形: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作:兴起、发生、创造
辞:干预。会意字。从𤔔,从辛。 “𤔔”是“乱”的本字,有“治理”的意思;“辛”是古代的刑具,此处代表刑法,会合起来就是“以法律理纷乱”,也就是诉讼,将纷繁复杂的案件抓住线索,理出头绪,搞清真相,进而定罪。这是“辞”的本义。引申为诉讼时的言辞。再引申为一般的言辞、文辞,又引申为一种文学体裁。讼辞中常常为求无罪而找借口,故又可引申为借口。再者,诉讼是为了摆脱罪名,所以“辞”又有推辞、辞却等引申义。
恃:依赖、依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