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9c38ba7a37ef86e7.jpg)
缘起:
儿子读高三,写字屡遭老师批评,语文老师甚至主动加了我微信,讨论孩子练字问题。于是我想研究研究作文格书法,看如何在短期内实现结体周正、字大的突破。可是作文格子太小了,我自己用心写了一页都很难看出字的好坏来。
于是在手机上搜索各种的便捷方法,许多练字36法、48法之类,慢慢大数据就全给我推送此类书法视频,越看越推,越推越看,边看边品评,有些毛笔写得是真好,有些也不过耳耳。
每天早上的读书活动照常参加,苏州的一位“堂主”带领一些学生家长,每早8点,雷打不动,已坚持阅读1000多天3年多,目下在阅读《诗经》《庄子》,纯公益、不卖课不带货,每天半小时。堂主结合自己的教子心得,经常阐述引申,自己也深感受益。
于是起心动念,何不自己也重新拿起笔来,直播硬笔书法,不卖课不带货,只为逼自己每天练练字?
开始:
得先自己提前练习一下呀,以我这惫懒习性,恰好翻出习字本来,不多不少,过去的三年,2020到2022年,平均一年临摹一页纸的硬笔书法,照猫画虎,虽说看起来也还算不错,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此写字,这辈子也还入不了帖,还没摸到书法的边儿呢,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书法作品了。
临摹的法帖:
我一向主张以硬笔临摹毛笔小楷,方能得硬笔书法之味。
选的是南宋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自从某一年看到一本历代名家小楷精选里,对姜夔的书法是一见倾心。那本精选集里,钟王欧赵的都有,试了试,钟繇的太过古意了,笔画起伏毛笔意味明显,不便硬笔临摹。二王的也很好,就是临摹出来象是干枝枯杈一样,全无神采。赵字直接弃用,过于柔美滑腻。欧字本就不喜,太过直板。比较之下,还是最爱姜夔。
适逢一直听着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论,讲到姜夔一章,颇为有趣,增加了对姜夔的了解,艺术本同源,他作词有如何的特点,又是音乐达人,书法理论更是著书立说,作《续书谱》一书,理论和实践并通,书法上想也有相通之处。
工具:
坚持用0.5毫米的中性笔,因为过去的三年,我都是用这种最普通的中性笔。
毛笔?NONONO,临时租房陪读,笔墨纸砚一概不要,想起繁琐的清洗毛笔程序就头大,还须正襟危坐,周吴郑王,太麻烦了!
钢笔?NONONO,现在的所谓墨囊,远不如以前的灌墨水好用,容易干涸,写不出字来,以前用了几支,气恼得很。好怀念早年的英雄钢笔,便宜又好用。出国带了几支回来,不觉得好用,墨囊更是特制的,与国内的不匹配。
软笔、书法笔之类,从来没真正用过,感觉似是而非的,不是我的菜。
写了一天0.5毫米的,果断换成0.7的,0.5确实太纤细了,分毫毕现,直播效果也不太好。
手机架的选择也很苦恼,经过再三斟酌,看中了三段折叠的看起来很高级的俯拍专业架子,试了一下,发现遮挡视线,怎么调试都不行,我又是近视和花眼迭代,须趴在桌上写,最后还是用家里原有的一个最普通的手机架,不过须横着放,观看也要横过来,且须频繁挪动。只能先如此了。
感受:
第一天紧张地要命,孩子姑姑说都听出我声音紧张了。感觉象是要上运动会赛场一样,提前半小时就坐立不安,开始写字也是手不听使唤,本来字就写得不是那么完美,一紧张更是手脚无措,好不容易播完第一天的。这还是书法类的,不露面,只放大了拍字。回放是自动生成的,简直不忍心再看一遍。
本来我感觉每天写半小时足矣,第一天就一个小时多了,后面的几天也就一个小时了。每天写一页半至两页,156个字至208个字之间。
须自言自语,人如同得了某种癔症。发现直播主除了自己嘴巴,不能以别的方式表达,应该还有待完善。
效果:
10天以来,我感觉我的书艺大进,笔力慢慢有了,横画的瓶颈突破了,虽然还不大完美。间架结构也慢慢找着感觉了,自己慢慢总结出白石字的一些规律,以后要力戒熟滑,书艺无止境。
慢慢沉浸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fa120c0a232a53e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