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上是为期5天小白理财课的第一天,我个人认为应该叫做小白理财“扫盲”课,之所以想叫它扫盲课,没有半分调侃或瞧不起的味道,而是老师所讲的内容真的是非常基础,可能很多自称会做理财的初级实践者也会忽略的东西。比如,可不可以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话,向你身边的朋友解释什么叫基金,基金的本质是什么?
有可能是因为是第一次上课,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第一节课老师讲的东西特别简单,除了认知上的扫盲之外,还教大家实操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平台。
所以特别喜欢这个老师讲的课,可能是因为和之前听过的一些老师讲的纯理论性的东西很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是直播,会有跟学员有一些互动,最喜欢的是老师将一些对于像我这样不是专业出神的人,他会把一些特别专业的的概念用生活化的例子,通过对比方式让我们都能听得懂。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有意思,理财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也没有那么不接地气,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事情。
第一节课程结束,除了老师讲的两个实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一句话。
这句话是,理财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不是今天心情好了去学一学,实操实操,而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更要去学习。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再想一想自己的情况,这不就说的是我自己嘛。每天起早贪黑,紧锣密鼓的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生活,为了赚钱,为了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可是,当我们辛辛苦苦在前面赚钱,赚完钱之后,我们的钱没有有效的被利用,要么躺在银行,要么找一个安全的不能再安全的方式搁在那里。一年以后通货膨胀,即使我们没有花一分钱,购买力却相比一年前下降了至少6%。
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后作业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假如你的手里有1万块,一年以后能拿着1万块钱买到以下哪一种东西?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一年以后,我们可以买到价值9300元左右的一台冰箱。
如果你让我用很专业的话术跟你讲什么叫通货膨胀,我觉得我没有那个信心讲的很清楚。有有兴趣的是和你一起回想自己生活中买东西的例子。真心的觉得东西越来越贵,手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以前,100块钱对我们来说好大好大很,可以买好多好多东西。现在呢,进进出出一趟超市,100块钱花完了,可是手里的东西却没有买到几样。
比如我自己吧,我一直还是处于劳动工资收入的阶段,对于所谓的资本收入,让钱生钱,对我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在当前的收入结构里真的特别特别微小,甚至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正如一些人已经意识到的那样,工资收入在最开始的时候,收入水平和努力程度和经验值似乎是成正相关的关系,在最开始的一段黄金期,它的增长速度效果也会非常明显。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智力,体力是有限的,岗位职能也是有限的,当这些都有上限的时候,是会随着年龄,市场价值的减弱而失去动力。
资本收入似乎有一些不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会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原始资金的积累真的好慢好慢,有的时候慢到你分分钟想要放弃。幸运的是,资本收入并不会像工资收入那样受到人的年龄,精力,时间,经验的限制,它会随着时间的拉长,增长的越来越快。可惜的是,有一部分人也包括我,就死在了原始资金积累蜗牛般的那个阶段,从燃起希望到失望,放弃,再有希望,如此循环,兜兜转转,一直在那个阶段徘徊。
也或许是为什么大家都一直对理财话题特别感兴趣,对理财课程特别愿意花钱的原因吧。毕竟,谁也不想成为那个还没来得及上岸就已经被抛弃的人。
我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七七八八,零零碎碎听了一些所谓的理财小知识,却也一直行动不起来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自我分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出发点选错了,没有根据自己的真实状况去选择适合自己当前阶段的学习内容,而是在这件最重要的事情上盲目跟风,市场上有什么我就学什么,手里有什么我就去学什么,可是学来学去也没搞清楚市面上所讲的理财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搞不清楚,不知道那些理财概念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是什么,就很难懂它的本质,搞不清楚本质就不清楚风险有多大。因为无法知道风险,所以宁愿待在原地不动,反正想着只要不行动就不会犯错。
所以一直以来的错误认知,让我慢慢对于理财这件事情没有过多的兴趣。因为一直没有听了课程之后立刻去实操,所以慢慢地也会对这个东西有一定的误解,所以才会一直止步不前。
晚上听完课,按照老师讲的两个实操步骤去平台实际操作,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听得很明白了,然而在自己开始下手操作的那一刻,还是有一点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再一次深刻地验证了,知道的只是信息,只有改变你行为的才叫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