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寒假和我读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后,给自己取名“奥利弗”,这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9岁的孤独小男孩。但哥哥不喜欢孤儿,觉得是“被世界遗弃的角落”,我趁势告诉哥哥,和孤儿奥利弗相比,他自己是多么幸福,有爸爸妈妈和弟弟的陪伴,有早起的面包,有装满课本的书包,要狠狠珍惜啊。哥哥认真地点点头,表示认同。
自从阅读好感逐渐培养起来后,哥哥对“大部头”表现出浓厚兴趣,迫于识字量有限,目前都是妈妈“陪读”——用口头翻译的方式,将复杂的小说过滤成便于低年级小学生理解的文字作品,一边读,一边讲解,将词和句子代入语境,帮助哥哥在读的过程中,加强对好词佳句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词汇,为三年级写作文打基础。
虽然受限于识字量,但丝毫不影响哥哥的“求知欲”,一本小说差不多两个礼拜可以读完。读完狄更斯,哥哥急于知道下一本小说会带他读什么?好吧,不然就《巴黎圣母院》?来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文学作品。
每天晚上八点半洗漱完,哥哥早早上床,捧着书眼巴巴等我。《巴黎圣母院》念了几个篇章,有一天,哥哥突然大叫道妈妈,我知道弟弟的英文名字叫什么了!叫什么?
“卡西莫多。”哥哥嚷道。
在小说《雾都孤儿》的伴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哥哥对小说创作背景的了解,我找了相关视频带哥哥观看,先后给他看了英国伦敦的风光片、外国圣诞特辑、狄更斯生平介绍、电影《雾都孤儿》片段等,通过观看视频,哥哥了解到伦敦是英国的首都,看完狄更斯故居,哥哥表示特别想去参观。
“可以喔!但是你会讲英文吗?”我问哥哥。听说狄更斯故居在英国,要熟练掌握英语,哥哥瞪大眼睛。
“看来以后要好好学习英文,不然见了狄更斯爷爷,听不懂他老人家讲话可怎么办?”哥哥若有所思。
小孩子大概是最会提问的群体,活脱脱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每次看完辅助视频,哥哥意犹未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我尽量耐心回答,保护他的提问积极性。
阅读小说作品也是一样,当新词汇出现,他都会抓住我问个不停。每次讲解,我试图会启发他,直到他深入理解,可以举一反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说,人只要开始问为什么,意味着他的智慧开始提升,一旦一个人觉得就是这样,智慧就停步了。
面对小孩的提问,一定要放下成年人的偏见,蹲下来看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觉得无聊和可笑,保持平视,和孩子一起求解,寻找答案的过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了重视,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目前和父母同住,我爸爸妈妈在2018年退休后,来到福州帮我接送小孩上下学。我很感激他们,尽管在教育观念上我们偶有不同,父母坚持以学习为主,我则觉得除了书本学习,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尽可能向外拓展,涉猎可以满足孩子好奇的不同领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世界观和人生观,正是在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太小,读名著“听不懂”。不要怕孩子“不懂”,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懂”,是大人觉得孩子“不懂”,限制了孩子懂的可能性,硬生生关闭了孩子探索的开关。
在和孩子一起读小说名著的过程中,哥哥有时候问出的问题连我都大吃一惊,我知道小小年纪的他已经不是单纯在听故事,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观察人性,学习领悟超越他这个年龄层的复杂世界。这些不是我教他的,是他通过阅读的深入,逐渐领会和习到的。
很多东西,只有当一个人自己觉悟了,才是真的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所谓勇敢、坚持、成长、挑战。。。。。。这些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优秀品质,都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给予不同的主题阐释和多样化的解读,比日常简单粗暴的“讲大道理”要好得多。
一直以为教育不是生硬的灌输,作为父母,尝试打开书页,给孩子一个接近经典阅读的机会,引导孩子从通道走进去,走向光的所在,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去体悟世界,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让书籍孵化一颗逐步长大的心灵,充沛羽翼渐丰的精神,构建孩子成长路上立体多维的认知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