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丰子恺先生的《辞缘缘堂》,引发我的一个思考,人这一辈子,哪里是家?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偶尔外出结识新朋友时,对方会客气地发问,“您家是哪的”?彼时,问的人随意,答的人沉思。是啊,哪里是家。人这一辈子又有多少个家。
我的第一个家就是娘家。娘家虽然与现在住的地方相距不远,但自从结婚后,我很少回去过夜。嫁出去了,另成家。知道有计划地开支,知道兢兢业业地上班,知道维持亲戚关系,绝大部分精力都是为了巩固婚后这个家。
可奇怪的是,在夜深睡去的时候,我没有一次梦到这个婚后住着的家,梦到的屋里陈设,都是娘家的样子。我在房子里绕来绕去,伴随着若干个情节。哦,我深恋着那个家,那里是我最安心的地方。在那里,我用不着思前想后,用不着精心谋划,有父母哥哥们宠爱,可以快快乐乐地做我的小孩子。
婚后,公婆一直与我同住,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以后,老人帮着带孩子,晚上回去备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尤其是过年过节,婶婆、舅婆、姑婆,常来常往。饭桌之前,一众人等团团围坐,热热闹闹,特别有家的氛围。
可是闲暇时,我间或还是要到前几年添置的新楼上拾掇几下,或者领孩子去住一宿。去之前会和婆婆打个招呼,开始的时候,婆婆有些不理解,在我转身欲走之际,往往会从背后来一句,“楼上有什么好,在楼上睡还两样滋味儿啊”,或是,“也不在那住,拾掇什么,有什么好拾掇的”。我笑而不语,心思只有自己明白,那就是去放松,做个由着性子的自己。和老人在一起,婆婆睡眠少,晚睡早起,喜欢追剧,习惯声音大,商议的次数多了,连说的人都不好意思了。婆婆勤快,早上四五点必定起床。我偶尔和孩子到楼上住,可以晚起,可以没个正形。不用早上一听见有响动就赶紧起床,不用规规矩矩,不用怕老人看不惯。
今年的旧城改造项目中,我们家的一座老房子列在拆迁范围之内。房子临街,单位有车往那经过时,我指着它告诉同事,“哎,这是俺家”。话音刚落,心里迟疑,哦,这算是一个房子,还是算是一个家。对于它的感情,只存在于若干年前,家里涂漆怕影响孩子,我们在这住过一宿。我和它的感情,就是这一宿。它算是我的一个家,可实际上,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个客店。
杨绛先生曾写道,“家,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在这秋寒料峭的季节,当我想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感受到了温暖。
家,不单是一个相聚的地方。更深一步讲,它是一个庇护所,能把世事浮尘关在门外,让我的心灵更好地栖息。
何处是家?我想说,我们这一生都在寻找爱啊,你爱的人在哪儿,哪里就是你的家。
何处是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