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踩着滑轮车的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水壶被甩到地上;在旁边的妈妈并没有过去帮忙,而是站在原地生气的脱口而出说:“叫你不要踩,非要踩过来,笨手笨脚还摔倒了!………”
小女孩见妈妈不但不帮自己,还不断责备,先是委屈,继而生气,然后把刚捡起来的水壶又一把丢在地上。妈妈见状更是生气,捡起水壶就喊:“你扔我东西,以后不要再跟着我了。”说完掉头就走。
小女孩先是一愣,看妈妈头也不回地走了,她彻底惊慌崩溃了。嘶喊着踩车追了上去。妈妈见女儿追上来还不忙说:你扔我东西还跟上来干嘛!小女孩带着哭腔乞求着说:“妈妈,我不扔了,我不扔了……”
这种情景是否大家都似曾相识。因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许都会不经意用到这种胁迫妥协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直接有效,马上就能让孩子变得“听话”。但是这种被迫就范,孩子就真的变得懂事乖巧了吗?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是把焦点放在是非对错上,而是在情感上感觉受挫;因为自己稍微做错,就可能被自己最可依赖的父母所遗弃;从而产生了不安全感。原来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必须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才不会被他们离弃。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只希望孩子纯粹的服从自己吗?还是说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分辨是非,成为有自我想法的个体。
我想我们都会理智的选择后者。如果能在孩子做错的时候,给她/他说出道理,告诉她/他错在哪里,一定比简单粗暴,胁迫就范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