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绘画
从太湖之滨到乡间桑园,故乡是吴冠中画里最美的诗

从太湖之滨到乡间桑园,故乡是吴冠中画里最美的诗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10:09 被阅读3次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归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吴冠中先生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探索。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太湖之滨宜兴北渠村,父亲是一个教书兼务农的穷教员,母亲为一位大家庭破落户出身的文盲女子。

    吴冠中入小学后学习成绩经常名列第一,经常被人赞叹:茅草窝里要出笋了。家里尽一切努力,砸锅卖铁,吴冠中如愿考进了无锡师范,后又想工业救国,改而投考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

    在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暑假军训中,他认识了编同一个班的国立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一次朱带其参观艺专。十七岁的吴冠中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让他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从此他一心拜倒在美的脚下,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他下决心,甚至拼命,要抛弃电机科,转学入艺专从头开始,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之路。

    我爱画船,主要由于视觉美的吸引,孤舟、舟群、帆起帆落、绳索交错、桅杆倒卧起伏,线缠绕着面,手忙脚乱的渔民,色彩的斑驳,都给予画家尽情抒写的大好时机。——吴冠中

    《太湖之滨》

    此幅《太湖之滨》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近景处是两只木船与一丛芦苇,中景处为一片汪洋的湖水,远景处有点点的船帆。

    画面非常具有吴冠中的个人特色,平静的湖水与近景处的碧草色彩上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近处的小舟与远处的船帆相互呼应,给人无尽的想象。

    画面整体视觉开阔且意境非常幽远。

    “故乡的桑园,故乡的苇塘,姑姑舅舅的住房,记忆中故乡的光景,处处相仿。”——吴冠中

    《故乡苇塘》

    1981年夏,吴冠中返故乡宜兴写生。他在宜兴郊外见桑林苇塘,因忆白居易诗“厚地植桑麻”引起其画兴,笔下遂有速写《故乡》。后又移作彩墨,写成本幅。本幅约写成于八十年代初期,仅钤印,未署款,直待九十年代,才由画家补署。

    图中半植桑林,半绕苇草,池塘静躺其间,祗见彩叶浮荡,鸭子悠然游掠而过,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隐约散布于后。画家笔下描划的正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静谧安和而生机勃发的环境,无疑是对乡情的惦念,亦如“源头活水”从中激发其源源不絶的创作意念。

    “我到今天还喜欢桑园,喜欢春天那密密交错着的枝条的结构画面,其间新芽点点,组成了丰富而含蓄的色调。”

    “不意初冒芽,尚未吐叶的桑园,枝条疏密、点线交织,却成了我长期追寻的画境。”——吴冠中

    《桑园》

    吴冠中先生在《横站生涯》书中回忆到:

    “我的家乡种着大片大片的桑园,用以养蚕。当桑叶嫩绿的季节,小路上的行人都被淹没在绿色的波浪中。牧童牵牛经过桑园,那庞大的乌黑的牲口抬头大口吃起鲜嫩的桑叶来,牧童是个黄毛丫头,她拼力拉牛回头,于是油画“桑园”中展开了大水牛与小姑娘的迂回搏斗,搏斗进入了桑园。丫头赤脚,肩臂扭曲,水牛角之长长的弧形左右摇晃,牛之大黑块面与丫头的瘦小身躯在运动中显示不同方位的对照,牵牛之绳也随之狂舞,搏斗实亦舞蹈。线纵横,桑树枝条也卷进了搏斗。各种色相的绿色,桑叶不仅是背景,而且起了色块助战的功能,是战鼓。姑娘虽衣衫破旧,辫子上仍扎有一束红头绳,万绿丛中一点红。熟悉的桑园,我曾经常常钻进去采桑椹,捉蟋蟀;亲切的水牛,我也曾放过牛,骑过牛背,看着这牲口大堆拉屎,哗哗撒尿。虽也有雪亮眼睛乌黑头发的漂亮姑娘,但我童年故乡的女孩却是黄毛丫头居多,也许是由于营养不良吧。这幅油画‘桑园’实是我眼中诗意浓郁的故乡,故乡的华装。”

    此幅《桑园》则为中国传统水墨与西画中造型、透视、色彩之法相结合的彩墨画作品,既是写生,亦追求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意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太湖之滨到乡间桑园,故乡是吴冠中画里最美的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wj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