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道德经解】第三十八章

【老子道德经解】第三十八章

作者: 灵素心蘭 | 来源:发表于2024-02-23 14:24 被阅读0次

老子道德经解 第三十八章

憨山大师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远,教人当返其本也。

所言道,乃万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为体而德为用。故道尊无名,德重无为。故道言有无,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

上德者,谓上古圣人,与道冥一,与物同体。虽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无心于德,故德被群生,终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谓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于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责报之心,物难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忘也。以,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云有以为。由是观之,道无真伪,而德则有真有伪矣。此世数淳薄之辨也。

德又下衰,上德不称,而下德为尊,于是始有仁义之名。然仁义皆出于下德,故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云有以为。且仁义上者为真,三王是已;下则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

此又下衰,仁义之下,则礼为上矣。礼则但以虚名相尚,不复知有仁义,故上礼为之,有莫之应者。如孔子作春秋,虽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应也;不唯不应,且将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余,战国之习也。且彼既不知仁义,则必相因而报复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复也。此所以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极,圣人亦无可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礼乃忠信之薄,为乱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过也。

前识,犹言蚤智,谓明见利害于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则为周身之防,所谓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则如范蠡、乐毅之俦,以为避名全节之计;又其次则为仪秦纵横游说之流矣。然在圣人,则谓之权。在乐范,则谓之好高而务名。名者实之宾,故谓道之华,在仪秦用之,则为愚之始也。此所谓才智,君子用之则成名,小人用之则杀身,岂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为尊,而仁义次之,故大丈夫处厚而不处薄,务实而不务华,故去彼取此。

相关文章

  • 一起读经典《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

    《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

  • 何为“上”?

    今晚《道德经》吟诵二群里,主持赵飞燕老师解读了她对第三十八章的解读。 老子在第三十八章推崇的“德”是上德而非下德,...

  • 《道德经》第8讲

    《道德经》第八篇 上回我们给大家说了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所提的“上德不德“和”下德不失德“。 也就是在平常...

  • 《道德经》:你可知“和光同尘”的玄妙境界?

    原创:白水山人 道德经解读 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老子》:“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倡导“和光...

  • 《老子道德经解》憨山大师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

  • 《老子道德经解》憨山大师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

  • 《老子道德经解》憨山大师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 《道德经》38章 做人要“处实去华”

    《道德经》一分为二,“道经”和“德经”就是第三十八章为界。 一到第三十七章,属于“道经”的部分。 第三十八章开始,...

  • 《道德经》没有权威

    关键词:道德经解读 解读《道德经》没有人敢称权威,老子也不行。 今天的菜单: 《道德经》一折。 解读《道德经》,没...

  • 害人的礼仪

    写这篇文章是出于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三十八章内容的好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道德经解】第三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cn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