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名家教育观
《道德经》:你可知“和光同尘”的玄妙境界?

《道德经》:你可知“和光同尘”的玄妙境界?

作者: a463cc15b18a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6:59 被阅读58次

          原创:白水山人  道德经解读

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老子》:“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倡导“和光”以达“玄同”之境,通过创造开放心态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光同尘”,实际上是通向人内心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解释为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这里泛指合于“道”的智者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做法。后以“和光同尘”指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遵循着道生长消息。道教强调修炼之时,要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若强调个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顺应自然去做事情,《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这个道理。

在修道时,与“道法自然”相提并论的就是“和光同尘”。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见《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样,混合无间,随同世俗。

强调修道之人,理应毫无高傲的心态,即使有功于众生,内心也应该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混同世俗,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假借修真,磨炼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补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

修道之时,不一定要远避尘世,在尘世中磨炼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层次,丹基筑成,需要入静,再入山林不迟,所以道经讲:“大隐居尘。”“大隐隐于闹市。”“上士得道于三军。”见《抱朴子·对俗》。

《悟真篇》也说:“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这里的玄同,实际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齐同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在修炼过程中,就要“挫锐”“解纷”。挫锐的方法是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修炼经验,听取各种方法的修炼建议,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冷静对待修炼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切不可盲从。

解纷的方法是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譬如阳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有阳面,也有阴面,二者同时考虑到了,才能做到“负阴而抱阳”,真正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

宇宙间充满着灰尘,人世的事情同样纷繁芜杂,超凡脱俗、避开尘世的想法与做法很难很难,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

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发挥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于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和光同尘”作为道教修炼的基本思想之一,要求的就是修炼者不露锋芒、消除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和光同尘,也是一种处世态度。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

而用于生活中,“和光同尘”就是不露锋芒,不自以为是,不自视清高,不脱离群众,和常人打成一片。尤其是那些为官之人,更当和光同尘,不要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若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很难了解群众的心声。对于一个不了解部下心理和想法的领导,想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那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今天的自由竞争中,如果不能和其光、同其尘,而一意孤行,脱离现实,背道而驰,根本行不通。

人生活在世间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和光同尘也就是团结他人,圆通自我,不存偏见。道教自古至今,虽有不少隐迹于山林的修道之士,但亦从不放弃积极的入世。要使道教融入到社会人群中就要和光同尘。

以往的太平道提出的天下太平的理想,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全真道的大起尘老(参加世俗的劳作,其目的是为了磨练心性,驱除邪心,以求得真心本性)等等,都是道教和光同尘理念的最好体现和实践。

道教教人化除成见,求同存异,处富贵不自大,成功名不自居,得宠爱不自显。对于善良的人,以善相待,对于不善的人,用善来感化,使他改恶从善。这样就能消除隔阂,人与人能够相处融洽,社会才能和谐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明憨山《道德经解》:“和,混融也。光,智识炫耀于外。即所谓饰智惊愚,修身明污者,是也。唯有道者,韬光内照,光而不耀。所谓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故曰和其光。与俗混一而不分。正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故曰同其尘。”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这样的圣人,都是大家所向往的。庄子有句话:“十岁庆世,去而上仙”。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人身难得今已得,

大道难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处度此身。

谨以此语与诸位同修同勉。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你可知“和光同尘”的玄妙境界?

    原创:白水山人 道德经解读 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老子》:“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倡导“和光...

  • 关于《老子》

    郭店楚简《老子》应是孔子问礼的周守藏史老聃的原版“道德经”,和随后的《庄子》境界同,达到了物各付物、和光同尘的水平...

  • 《海纳百川》———师父李江海书法作品集录之《和光同尘》

    李江海书法作品:《和光同尘》 四尺斗方,行书,老子·《道德经》语录。书于庚子夏月古都金陵文华殿。 和光同尘...

  • 癸酉金石—和光同尘

    癸酉金石—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 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 出自道德经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

  • 和与谐

    大师曰:和光同尘。 光,能同尘吗? 注意!境界,这是一种境界。境界到了的时候,是不较真抬杠的。 有人说,鹤立鸡群不...

  • 诠释《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之“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本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就是不露锋芒,不自以为是,不自视清高,...

  • 《道德经》|和光同尘

    《道德经》,不仅是一本讲述智慧揭示哲理的书,它也像一剂良药,落在我们的心上,用大道,为人们解开心里的郁结与困惑,让...

  • 《道德经》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虚。冲是虚空,是谦虚,是虚而不满,与“盈”相对。道冲,指道...

  • 读经典之道德经

    今天读道德经,第4章,我发现了一个之前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叫和光同尘,原来就这里来的。 和光同尘就是隐藏我们自己的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你可知“和光同尘”的玄妙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kz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