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众说纷纭的言论牵着鼻子走;遇到问题总是倾向于从别人那里获取帮助或是依赖网络搜索;总是倾向于被动接收而不是主动获取和构建知识;工作方案总是不够出彩,有的都是些人云亦于的观点和建议;连挑选珠宝也是朋友说好看才是真的好看......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只是你还没真正学会独立思考,或者说,还没真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01什么是有质量的思考?
输入、分析整合、输出,这是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独立思考能力相当于我们对获取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经过独立消化分析后,再通过交流、写作、演绎等形式输出运用。相同内容的输入却能产生不同质量的输出,差别就出在中间环节。就好比分别交给几位工匠一堆相同的金子和宝石制作同样款式的珠宝,不同的工匠制作出来的珠宝却依然各不相同。
通过对输入知识的一系列筛选、分析、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将其整合到自己已有的思维构架中。再在这样不断丰富的思维体系之下,去观察、思考、分析、运用,以及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学习/办事能力总是那么强,分析问题总是那么条理清晰、思维慎密、总是有自己独道的见解,去同样的地方旅行,却总能看到些别人留意不到的“风景”,即便是玩儿都能玩出专业水平。
拥有深度思考力,才是最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真正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拥有独特观点与视野、独道见解与想法的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吧。钱财啊荣誉啊,不过是对你独立思考产出的认可和奖赏罢了。
02为什么学习了这么多年,独立思考却依然缺席?
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却没教会你独立思考? 这些年的学忽然有种白上了的感觉。我们一味被动地进行知识输入,看,考试都过了,知识学会了呀。可回过头却完全不记得那门学科都学到了些什么。
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对所学知识的管理和运用,忽略了产生这些知识点背后隐含的可为之借鉴的推理逻辑和思维模式,忽略了对自身思维体系框架搭建和内容丰富的重视程度。
独立思考好似被反复强调,却从来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搭建思维体系,从哪开始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当然也总有那群喜欢琢磨、勤于动脑的人,他们就是看似毫不费力却学能学得很好,玩也能玩得很专业的那群人呐。
有人说:“我很爱读书啊,为什么却感觉收获甚少?很多早前读过书的内容几乎都忘记了。”有时候读书却是种用来避开思考的巧妙方式。没有思考的阅读,就像吃了饭没有消化,你又怎么能指望从中获取养分呢?再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当初把觉得很有价值的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或是写个读书笔记,是不是会好很多?
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总是惯性地选择全盘接受。"课本上的当然是对的啦,难道课本教的还会有错?”还记得初中课本上洗脑式的灌输“物质决定意识”,真的是这样吗?起码当初的我没有自己的思考。其实,这是仁者见仁的事儿。只要你有自己的思考,有思维缜密的逻辑能说服得了旁人,意识决定物质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的观点。
如果掌握的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又不善于/不懂得运用所学知识,那它们很快就会被遗忘 。好在如今的我们正处于知识共享时代,那群勤于思考的“学霸”们也愿意将其在实践中摸索并提炼出的他们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享出来,我们都可以用实践去检验下那些所谓的“高效学习方法”噢。推荐scott Young的《如何高效学习》、成甲的《好好学习》。
当然在这样一个时代轻而易举就能获取任何我们想知道的信息,独立思考似乎更需要高度自觉。要写个关于XX的报告?花精力思考多累,先网络搜索,再copy paste,做个伸手党不要太方便;没事刷刷朋友圈,看看公众号的文章,感觉也有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啊,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03深度思考,从这里开始!
准备好你的思考武器,大显身手吧~~
思考力是否足够强大,关键在于你所构建的多元思维模型。
只是孤立的记住某些知识(死记硬背),那么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东西。只有把汲取到的知识相互关联整合、搭建出有效的思维模型,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武器,为你所用。就像珠宝工匠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经验积累所练就出的高超工艺才是他们真正的武器。
这些模型必须来自各个不同学科,横跨多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才能令你的思考力足够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各门学科中涵盖的思维模式。各学科的基础模型好比这个思维模型的骨架,我们的经验和技巧就是令模型更为丰满的血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科出身的人普遍逻辑更为严谨,思考力更强。
多元思维模型(思维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且庞大的工程,就像建造楼房,不可能一年之内就让高楼拔地而起。好在我们也学习了那么多年,这个学习基础我们不会丢,即便丢了,再拾起来也不难。我们可以检视下自己脑海里曾经无意识搭建出的思维体系是怎样的,它的广度和深度够吗?骨架够结实吗?够严谨吗?道路够畅通吗?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归纳总结自己能深刻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几个关键的思维模型,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丰富思维体系。如果想再深入了解思维模型相关内容,推荐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了。
养成良好的输入、输出习惯,让你的思考力倍增。
高质量的输入是产生高质量输出的基础。想要打造出一件精美的珠宝,材质一定得选够格的。课程学习、阅读、旅游、倾听交流,互联网,这些都是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今获取输入内容不难,难的是如何获取有质量的输入。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具备基本的辨识、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方法。通常,想要系统全面的了解某个领域知识,读书还是最佳选择,读经典的书,读领域精英推荐的书。
认识一个博学多识先生,属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种,从古代文明到细胞间质都能跟你聊到你喊stop。这类人,刚开始我只是单纯的认为他们记忆力太好,很多细节信息都能记得很精准,现在看来,他们应该是有一套高效学习方法和强大思维体系。他说他读书更多是吸取作者表达观点背后深层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伴随思考的输入才是有效的输入。
那我们在读书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借鉴作者的思维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书的目录,看过之后想想如果是自己又会按怎样的思路来。其次,对于有价值(能为自己所用的、能丰富自己的思维体系内容的)的书读过之后请写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收获,这样才能真正将所学内化到自己脑子里。
同样,养成写作习惯也是个锻炼思考力的有效方式。Spencer大叔训练营的第一课不就是“公众号写作你差的不是文笔而是思维”吗?可见思考力在写作(输出)方面的影响力之大。一个思维能力强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不会差。"但现在的我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思考力怎么办?”写作!这也是我决定开始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过程,就是锻炼有序思考的过程,高品质的文章,就是高品质输出的表现。
思考,从此刻开始吧~~
多观察、多质疑、多反思
遇到问题先自己动脑思考解决,实在找不到想不出解决方法再向外寻求帮助。
书本/网络上传递的知识,我们不必全盘接受,我们可以多辩证的去分析,对存有质疑的地方不妨拿来现实生活中去检验看看?
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有趣的事儿,看看能不能多换几个不同角度切入,是不是会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些有趣的现象,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多想想如果自己深入其中会怎么做,还有没有什么其它更好的解决方法。
平时无意间想到些特别的点子,拿个小本子记下来,有时间就琢磨下,看看是不是有能够更深入思考的价值。或者看看这些点子如果结合起来,是不是又能带来些什么新启发。
不做伸手党,从现在开始,把你的知识分享出去,造福他人,也巩固自己。
就从现在开始吧,拿起笔,就从写作开始,把每日反思、灵感、旅行所见所想都写进日记本里,都是不错的选择噢。
让思考带我们上路,让文字推我们进步。
你,才是所有步骤的关键~~
坚持与高度自律
在这个知识共享时代,无论是想了解高效的学习方法,还是想知道思维逻辑的训练思路,都很容易找到。可是,在读了那么多牛人分享的文章,上了那么多牛人开的课程之后呢?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和技巧被学以致用了吗?还是仍仅仅停留在-看过了、听过了、知道了?剩下的路还真的只能靠自己了,大师和分享者们只能帮我们到这里了。
所以在这个执行过程中,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你前进路上绊脚石的那些过去积攒的不良习惯,需要你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才足以将其连根拔起;也只有你的执行力、你的坚持与自律,才能把新的思考习惯种下,才能锻炼出更强大的思考力。
这篇文章是自己对近半年在思考力方面的学习、思考与总结。
坚持、自律与共勉,只为遇见爱思考爱写作的自己。
悄悄的路过,记得点亮那颗小红心噢,这是对我写作最大的鼓励! 路过点赞,手留余香!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