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曾国藩的经济课》,阅读进度10%,已经可以说收获颇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科举制度虽然打破了世家门阀对官场的垄断,给寒门仕子提供了阶层跃迁的通道,但普通农民家庭要通过科举攀升为官宦之家,仍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家族教育背景。
没有经济实力,即使通过了乡试,会试的路费就会将很多人挡于门外;再说教育背景,通过科举成功做官的概率连万分之二都不到,往往是需要三至五代人的努力才能从布衣而入仕。
曾家从爷爷辈开始积攒经济实力、并供后代读书到曾国藩入仕,实现这一阶层跃迁花了40年左右时间。
2.曾国藩为了入京做官而到处去“打秋风”,目的是凑进京的路费和入京后的“生活费”,他四次出门遍访亲戚、各地官员和曾氏宗祠、同乡店主,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范围之广、收入之多,堪称新进翰林“打秋风”之首。
前后费时190多天,拜访包括宗祠、店铺及人家约1200处,路程1500多公里,收银2000两,要知道,曾国藩的第一个官衔每年收入只有100两左右,收获不可谓不丰富。从这一点上来看,曾国藩在做官之前确实沾染了不少民间的“俗气”。
现在还在流行的“升学宴”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那时候一个“进士”的含金量则比现在一个大学生高很多,参考“范进中举”前后左右乡邻、远近亲戚、地方官绅对其态度的转变就可见一斑,颇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前奏。
湖南与湖北相距较近,也难怪现在还保存着相似的习俗,以前不甚理解,今天终于找到原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