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深度教学一定会想到深度学习,这也是目前我们一直在讨论的一些热点话题,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其实这是给老师的课题,语言老师们想一想如何做到深度教学。就小学数学而言,我认为只有我们深度教学,围绕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体验成功,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高阶思维。接下来就对我想到的如何深度教学作以下概括。
一、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活动多种形式参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始终认为一节好课,一节有思想的课,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好问题在引领这一节课。或许是一个问题,整节课都在围绕一个问题在探讨,也或许是一串问题,步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就像昨天分享的罗鸣亮老师《长方体的体积》一课中,当他出示长方体后,问学生“如果你想得到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你想从我这里得到哪些条件?”,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难点,如果突破了这个难点这节课问题就不大。问题不仅只能老师提出来,有时候课堂生成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比如前两天我在顾志能老师公众号里竺柏明(浙江省学科带头人)老师的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老师用十分钟就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了,接下来就问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推导出来了,那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你还有其他问题吗?你还能提出来哪些问题?学生给出了两个问题“如果一个拉长的平行四边形,也能利用切割法求面积吗?”“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邻边相乘?”两个问题的出现为课中的探究做了铺垫。可见,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是多么重要,有兴趣的也可以了解一下顾志能老师的“生问课堂”。这里学生活动多种形式参与,除了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外,我认为还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小组合作多种形式参与。
二、精心设计课堂探究过程,透过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可以说能否深度教学取决于是否深度备课。在课堂上的一些环节,我们作为老师的一定要能够搞懂,弄通,站在学生的视角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有哪些疑问。我听过顾志能老师一节有关“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我们知道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是“万”,可是“万”再往后为什么不是其它字了?我们可以再想一个其他字啊?这是其一。这节课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我们学习了“十万”“百万”“千万”为什么后面不是“万万”?你听过“万万”吗?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是同学们提出来的,那顾老师是如何化解的呢?第一个,如果每次我们从“十万”开始每个里数位都想一个新的字,这样太不方便了。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们用“万万”,“万万”再往后呢?再往后呢?……第二个课例是刚前不久我备课看到北师大版探究3的倍数时,前一节课是探究2、5的倍数特征,我们相信学生在百数表中可以观察、讨论出两个数的倍数特征。这个3的倍数特征,我在想按照学生的思维,要不是智慧老人他老人家提醒,这谁能想出来各个数位数字之和呢?后来我观察苏教版为我指明了方向,把这些数在我们的计数器上表示出来,这样一来,就一目了然了。(图1北师大版,图2苏教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94752/67b992cf6c104b5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94752/40219c55bf580ec4.jpg)
三、把握知识本质,让学生大胆质疑。数学上很多知识都是有很强大的历史背景的,承载着很多文化符号或象征的。就比如,六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了解我们刘徽,祖冲之等中外数学家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在圆这一部分的成就,了解他们到底是如何探究出来圆周率的。几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年月日”的课例,我第一次看到时,应该是温州大学章勤琼老师研究出来的,具体记不清楚了,把为什么大月是1.3.5.7.8.10.12月?小月为什么是4.6.9.11?为什么2月闰月?我们学的如果年份可以整除4,那2月份就是29天,那为什么就只有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为什么又是世纪年呢?这节课可以说让学生经历了整个年月日形成的过程,从古希腊的历史讲到我们现在的文明,这节课让我看了以后也特别震撼。
深度学习离不开深度教学,要想让学生真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我们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步步围绕学生思维特点,多动脑筋,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让学生逐步发展高阶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