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读的那些书中,给我感悟最多的一本。也许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让人看到一些以后会发生的事情。
保罗,是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在青年的时候,也面临着我们这个年纪的大部分人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后,要做什么。保罗从小一直喜欢看书,大部分都是渴望从书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在他拿了斯坦福大学的英语文学学位后,又选择了读医。
我第一次对于我目前选的这个专业有后悔的念头,是从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敬佩他作为医生热爱着自己的行业,神经与神经之间一毫米的差别都不会容许的精确。想要有这样的状态,这样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关于神经外科医生这个职业,他说,医者并不是要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护,直到他们可以站起来,面对挑战。嗯,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重回过去,是最大最大的奢侈。
他得了肺癌,尝试过化疗之后重回手术台,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轨迹,和正常人一样上班,下班。可是不能,现实给了你短暂的希望之后,又给你排山倒海的绝望。他曾经是一个医者,而后来是一个患者,36岁时这身份的转换有点戏剧,有点残忍。而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继续追寻人生的意义这个沉重而又捉摸不透的东西。
最压住我心的是,在确诊和预测了剩下的日子之后,他说,他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如果死亡可期,我们,会不会放弃了活着的权利,然后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我觉得以前的我会是这样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将死的人,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他都仍然活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活着。
后面他妻子回忆说,保罗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的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这让人直想哭。面对死亡,说我准备好去死了,就像是在参加一个比赛或者考试,说我准备好了。
借用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和目的来结束吧,得了肺癌,的确悲惨,但也可以想象,我们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说,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迟早我也会亲自走到这一步。不去哗众取宠地用死亡煽情,也不会老生常谈地劝大家花开堪折直须折,而是告诉大家这一路上到底会面对什么。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