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自已的文章中,也曾(难免)片言只语地引用于孔子的《论语》。
扯大旗作虎皮?或者说皆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之行为。虽然那年确也买了本于丹的《论语心得》,只是一时流行之附和,之后,居然连书都不知所踪了。如一场"流感",可见疏于草草。
今彻底的闲暇了,心性也沉静了些,就想固本溯源一下。才恭恭敬敬地买回一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典藏版。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啃"一回?希望是这样,且能够善始善终。
就很羡慕那些从晚清活到民国,活到新中国,活到改革开放之后者,比如杨伯峻先生。这个与社会一起"迭代"的人:生于清,少(年)于民,壮(年)于新中国,仙逝于上世纪末。同时又是姣姣于学,嗜书如命,终于修道成大家,国宝级人物。既通古于"清",再白话于"民",又适逢热络于译古的今时,由此等人物著《论语译注》,倘是杨先生谦称第二,谁个还敢称第一。
所以,对于学浅才疏者来说,想要固本溯源,好好地啃读便是了。
翻开书了才知道,读《论语译注》首先要啃他40余页的"前缀":试论孔子30页,导言10页,例言5页。
褶子厚,馅也肥。毕竟不是一般的"包子"。二千多年的时空穿越,岂能是一蹴而就、赐墙及肩、一目了然。所以我得耐住性子先"普及"一下孔子常识,补补课,知道个123,才敢坐而论道,与君言。
"试论孔子"中把孔子的身世,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观、人生观等给于阐述。当然是概括地表达,有些细节尤其有个性而实用,比如,他说孔子的父亲在《史记》中"称做叔梁纥(he),这是字和名的合称,春秋以前有这种称法,字在前,名在后。叔梁是字,纥是名。"一一这样的知识普及,自然有利于后面的阅读。
还说:孔子自己曰"信而好古"。也喜欢古玩吗?呵呵,应该是喜爱古代文献和书籍。这个不难理解,除了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也是必须的。
(是画了一道,不是毛发)同样,杨先生"啃"书的精神也是了得。比如他说:《论语》中除了"天下"、"天子"、"天道"这些复音词,单言"天"字的,一共十八次。在十八次中除掉别人说的,孔子自己说了十四次半。
"半"一一怎么讲?"很大可能是听孔子说的,所以算它半次。"天呐!
又说:《论语》中孔子讲"命"五次半,讲"天命"三次。又一一罗列之……可怕么。
还发现清明节的常用语"慎终追远",居然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原话。
孔子说过:治理国家要重视三件事,粮食充足,军备无缺,人民信任。这个道理现今不还在用吗?谁说的:半簿《论语》治天下。
再说导言。关于"论语"的命名及意义,杨先生倾向于"论纂"之意,即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之。而且从《论语》的蛛丝马迹中表明:《论语》最可能是孔子的学生一一曾参的门弟子所记载。
又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曾子借《诗》云之语。今竟原封不动的被使用着。《诗》:《诗经》乎?
"我曾经说过,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
罗列一下,大致有早年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现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先生的叔父)等。皆"代圣人立言"也。
"例言"所记,其实是"译注"中必要的补充说明:本书并不纠缠于考证;断章取义,有时难以避免;著者的方针是不炫博,不矜奇,但也不自是,不遗美;本书稿得到了叔父杨树达,冯友兰、童第德的审阅帮助;限于学力和见解,一定还有不妥之处,恳请指正,云云。本书第一版出1956年。
二千多年的时空夸度,还能穿越得如此通透,可见疏通汉字的文脉、河床是多么的重要。
青年的孔子理想本是很大的,可惜被春秋战国的时势所造,使他的理想大多"托之空言",反塑成了中华历史源头的教育大家、思想大家,儒学创始。有点始料未及,如果让孔子有个养尊处优的大小环境呢?
刚才还羡慕杨伯峻先生"清、民、新"之三跨栏的人生经历,这会又心疼先生做学问的劳心之苦一一考据与训诂学是多么的烧脑啊!把一个帅帅的民国小伙,摧残成这般的秃老头子。
除了毕恭毕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的阅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