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讲电子分层,开了一句玩笑,玻尔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捡来的,如果我们生在当时,一听卢瑟福教授说,电子在原子核外旋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闻听此言,我们也会下意识地琢磨,难不成世界的微观与宏观存在对映?宏观上行星沿各自轨道旋转,同时自旋,难道微观的电子也是?
虽然想法不值钱,给予证明并推出结论才是关键,但没有想法在前,何来无的放矢的证明与结论?
讲电子的分布和运行,提了一句不相容原理,学生不以为然,但对玻尔与爱因斯坦当年的世纪大争论却兴趣盎然。玻尔一派认为电子的位置与动量无法同时测定,一经观测,即因观测干扰便产生偶然。对此,爱因斯坦非常不屑,他认定凡事有因有果,随机是不存在的,偶然之所以出现,不过是没有将所有的因素计算在内。
鉴于爱因斯坦先生的巨大贡献,我们情感上赞同他,然而理性上却不得不反对他,因为有关因素是不可能计算完的,那不是人力所能为。打个比方,兵法有云,未战而庙算多者,胜;未战而庙算少者,不胜——可战争总有胜负,那些败北者难道庙算时少?不尽然吧。庙算少,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会奋起开战?还不是所虑不全,以为必胜!反过来,胜者取胜的因素也绝非全在算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为了应对战况的瞬息万变!
所以,完美只存在于哲学或者宗教学之中。科学作为一门残缺的学问,甚至不如战争学完善,其受限于时空,岂能处处周全、放之四海皆准?爱因斯坦本人的方程式不也囊括了只针对宏观低速的牛顿体系?在这场经典论战中,爱因斯坦先生不太像一名科学家,倒像一位威严的大主教。
说一句文学语言吧,也许有一天一切均能测定,但那一天决不会到来……来了,也不会是科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