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经历幼儿期这第一个心理成长加速期,开始“懂事”,懂事的真正意思是“自己说了算”,家长务必意识和接受这点,好多生活事例都验证这点。
这也为孩子第二个心理加速成长期奠定基础,或者是给家长提前预警,要接受孩子是小大人追求独立自主权利的现实,这就来到了孩子的青春期。
青春期和更年期之间亲子关系对抗,几乎不可避免,大孩子小大人,坚持自己说了算,哪怕明知不对也要如此,而家长则要学会示弱应对,怕就怕习惯了发号施令,不懂妥协,认为“我是对的就要听我的,我是家长就要听我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完全搞反了家庭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父母自己舒服和面子,而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形成有主见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人格。
孩子综合能力提高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点上,这个点放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培养“爱”的能力。
爱是什么?家长自己都稀里糊涂,都匮乏爱的能力和意识,自己都不会当然无法教育引导孩子,这才是根本问题。
弗洛姆有本页数薄薄的名著《爱的艺术》,提出爱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后天学习的,也是可以学会的,关于亲子之爱,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不是因为需要才爱你,而是因为爱才需要你”。
可以理解为发自内心爱孩子,首先视孩子作为个体作为大人尊重其看法感受,这个无条件,其次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爱允许犯错给出成长时间,这个有条件是指社会化,最后就是不要混淆家长生活和孩子生活,别把家长意图和面子绑架到孩子人生中,因爱才需要孩子而不是因需要才爱孩子。
这些是大道理,也是教育思路,大致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也是普通人,不要把想象当事实,不要忽略真实孩子而仅是和头脑中孩子形象打交道,避免最差就是最好,就是家庭教育目的。
有个初中孩子三年不喊爸爸故事,源自家长看重孩子成绩,以及全方位高标准严要求孩子,包括学习要好,及时完成作业,不玩少玩电子游戏,作息规律,对长辈彬彬有礼,听话还得有主见,反正就是样样完美才可以,亲子关系糟糕,根源功利心态太重,苛求完美,家长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反人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成家庭教育也差不多,好的家庭教育充满爱,差的家庭教育缺失爱,“大孩子小大人,小孩子大智慧;人缺爱脾气坏,时间久易变态”,“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唯一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