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疗愈健康&养生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抵抗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翩翩起舞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抵抗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翩翩起舞

作者: 车轮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7-16 12:36 被阅读118次
    草原与雪山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好,接下来我给大家来拆解美国作家克里斯汀卡特的写的书籍《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的内容虽然有简单的说教,也有简单的心灵鸡汤,但书中也有大量科学实验根据以及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个人的亲身体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阐述。为把我们从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解脱出来,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生活态度来提高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1:什么是人的甜蜜点?
    2:达到甜蜜点的四点:
      学会休息
      学会积极
      养成好习惯
      拥有和谐的人际圈
    3:结语:个人的终极目标
    水与山

    01什么是甜蜜点?

          书中作者提到关键词——甜蜜点。关于甜蜜点书中交代:

          我们都有自己的“甜蜜点”,在这个状态下,事事都显得很顺利——我们快乐而自信,与环境中的一切和谐同步,不仅感觉自己才华横溢,而且相信未来成功在握。
                                      ——彼得布雷格曼

          具体来讲呢,如果你在运动那么甜蜜点是这样的:

          甜蜜点是运动员在挥舞球棒或球拍时产生最大击球能量的那个点。运动员虽然在这个状态下发力最大,但实则最为轻松。我发现,我打网球时如果能用球拍的甜蜜点击球,那么球就能轻松而有力地飞过球网;而当我用甜蜜点之外的地方击球时,不仅力量不足,肌肉还会感到些许的紧绷和阻力。

          如果用诗歌来表达就好像加拿大诗人奥雷阿的《生活的邀请函》一样:

          我想知道,你能否和快乐共舞, 翩翩起舞,无拘无束,从嘴唇,到指尖, 到脚趾头都把热情倾注。

          甜蜜点就是这样,你全身感受的全是美,快乐,舒畅。这就是这本书要探讨的核心目标。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个点来展开的。

    海海峡

    02:达到甜蜜点的四点

          01:学会休息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常常羡慕那些发奋读书的人。下了早自习我们去打球,人家在埋头苦干做题海。我们晚上下课完了晚自习,十点左右回家,勉强能做继续做作业到十一点。可是早上回到学校,问成绩比我好的同学:“你昨天几点睡觉呢?”他说:“两点。”作为一星期只有一天的休假的高中生来说,周日回家基本不再看书的。然后回家这个样子就会被父母被着亲戚的面“嘲笑”——上学不努力。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向往和称赞“勤奋”的。“勤奋”能吃苦向来是国人认为的传统美德。于是那个时候我一直觉得越是勤奋的人越牛逼。很长一段时间在追求“勤奋”。但书中却说:我们受了“好的东西只会从永不熄灭的决心和不知疲倦的努力中得来”这一理念的蛊惑和毒害。读者,你也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吧。克里斯汀卡特教我们在追求“甜蜜点”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教导我们要学会休息。

            研究显示,97.5%的人每晚需要7~9个小时的睡眠,但成功人士每晚平均睡8.6个小时,顶级运动员所需的睡眠时间则更多。一项研究显示,当斯坦福大学的游泳选手将夜间睡眠时间增加到10个小时后,他们不仅变得更快乐、更有活力,在游泳池里的表现也大有进步。

            我们开始内心可能有一种潜意识——觉得越勤奋越好。但是作者给出的数据显然表示这是不对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追求更加理想的生活的时候。效率,持续可发展是比“越勤奋越好”这个观念更加聪明。我们看作者怎么通过生理学来论述的。

          《当下的幸福》(Flow)一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对受试者这样说:“从你早上醒来开始一直到晚上9点,我希望大家按平常的方式来度过,只做你必须做的事情,但不能从事任何‘玩乐’或‘非有效任务’”。如此一来,他在受试者身上引出了广泛性焦虑症的典型表现。

            书中提到焦虑便是心神不定、精疲力竭、难以专注、容易生气以及肌肉紧张等。显然这样的结果就是你看书的时候无法集中精力,总是遗忘钥匙或者都丢掉什么小物件和记忆力下降。长期经受这样的压力:压力大而疲劳的雇员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在压力情况下释放出的叫作皮质醇的激素会导致动脉紧缩,它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头号元凶。

            韦恩·米勒在《拥有、执行并置身于恰到好处的人生》(A Life of Being)一书中所写的:当我们被时间压榨得压力重重、提心吊胆……我们就容易去攫取更多的物质。我们会更容易被某些行为或财物所诱惑,这些东西虽然不能保证我们实现梦想,却仿佛能让我们的梦想触手可及。最重要的是,在这愈加忙碌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疲惫不堪的内心里,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能够更方便、更快速并以更低廉的代价换来的,这种短暂的慰藉会让我们欲罢不能。

          这样的结果就是:效率低下,有限的时间被浪费了,离梦想,追求的生活越来越远。这里有一个原则:人的运功,活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会有疲惫期,产生焦虑。所以为了更加长远的打算。我们需要休息。这样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NBA中波波维奇会让邓肯,吉诺比利,帕克轮休,以此来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课间休息十分钟。所以我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休息,睡眠,吃茶点等来进行休息,以此来保持身体,大脑的工作学习生活的长期的最佳水准。书中例子如下:

            但关键在于:我发现如果我连续两天都写1 000词的量,到了第三天,写作就变得枯燥无味,甚至让人厌恶至极,就像是要从干海绵里挤水一样。如果在完成1 000个词的量后时间还有余裕,我就会安排自己编辑文字或者做些研究,这两件事不但轻松有趣,还能为第二天的写作做好铺垫。从最终结果来看,我知道这并不是在拖延时间——保持这种易于控制的稳定步调,我能在大约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本书(也就是我在春夏季结出的果实)。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创作期,和休息期。就好像我们上学和放寒假,暑假一样。在创作周期作者每天会写650到1000个单词,不管忙绿还是时间充足。作者都这么干。原因在于:

            在清醒的时候,我们的脑波形态仍呈周期性变化。大约每过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我们都会感受到一股明显的“次昼夜低谷”,让我们感到精力下降,并且会有犯困的情况产生。如果我们通过咖啡因、肾上腺素,以及应激激素来扛过这些低谷,而不是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我们就会变得焦虑而不安,表现也时好时坏。

    风车

    02:打败消极,学会积极

          在压力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生理状态呢?书中这样讲的:

            压力本身会对我们抗压的方式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它会使我们大脑思维模式产生变化,让我们对压力源的“过敏症状”越发明显。 压力产生的应激反应会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对效率产生消极影响,降低我们在社交、情感和学习上的理解力,还会通过改变大脑中的血清素流向等途径让我们变得焦虑、疲劳,并逐渐抑郁。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要从人生中收获什么?不能理智的思考然后去解决人生要对面的矛盾,离正确的人生道路越来越远。

          而积极呢?积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血液会畅通地流向大脑的前额皮质,这会让我们的创意、兴趣、效率和社交水平得到提升,决断力也更强。前额皮质掌管我们的执行能力,因此与压力状态相比,我们在开心时的自律和自控能力也更强,不仅能更快地学会做困难的事物,在所学知识的长期记忆上也做得更好。

          也就是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更加会坚持,会思考,会解决问题,能够得到成长。

            但是我们也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工作,爱情,学习,家庭,都有可能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压力。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临界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比例为3:1。高于3:1,人就是会进入活力十足的状态,低于3:1就会萎靡不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多的保持在这个临界点之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度假胜地

        原则一:不做自我批判,赶走消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段时间我个人经常反思自己的各个方面,学习,为人处事,然后会走向完美主义发展。为了改错,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最后变成骂自己。就像《了凡四训》改过之学一样: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而且最近看到一片文章网易报道的文章《任正非:摩尔定律核心就是自我批判 永远不要忘记》中任正非演讲提到:“摩尔定律的核心就是自我批判,我们就是要通过自我批判、自我迭代,在思想文化上升华,步步走高,去践行人生的摩尔定律。”这里他们都在提倡批判自己。但是对于自我批判,本书的作者是这样说的:

          首先,自我批判会让我们规避风险,从而削弱我们的成长潜力。其次,自我批判还会让我们不忍正视自己的弱点和失败,从而决定了我们无法从失误中汲取教训,还会重蹈覆辙。根据聂夫的理论,当我们因犯错而自责时,我们的“潜意识会使出浑身解数,拒不承认(自己的)弱点”。这么说来,自我批判不仅无法防止我们重犯错误,而且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导致消极情绪挥之不去。

            对于这一点我们说的关于批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同样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让自己更好,在自我批判反思里面,作者选择了自我同情,理由如下:

          自我同情指用关切与支持的态度对待自己并积极地安慰自己,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要比自我批判多得多。自我同情不仅能减少我们的焦虑和抑郁,还能为我们的心灵带来平静。

            这里采用的方式是鼓掌自己,安慰自己,然后去找办法解决。同时也指出:

          聂夫会强调一点:“不要期待,也不要希望通过自我同情来缓解自己的伤痛,赶走难以面对的感情。”自我同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我抚慰,同情自己只是因为我们心中痛苦罢了。这种在认识到问题、负面感情和消极思想的同时仍能善待自己的能力,正是适应不适感的关键技能。

            这里和了凡四训,任正非先生关注这一点是不同的。如《了凡四训》里面: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是先批判然后再改过,承担责任。这里都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式。

        原则二:我们可以采取能够引起某种特定积极情绪的行动。

          就我个人而言,假设我早上起晚了,快要迟到我就会心情焦虑,要是早起的话我会很积极乐观。这样我可以去锻炼,或者打球,吃早餐。这样会心情愉快。这就是个人的采取调动积极情绪的方式。而书中作者提到了好几种方式:

    1:刻意练习感恩。因为科学家发现,与不去培养感恩之情的人相比,感恩的人更为热情,更为投入,也更加决断。幸福程度高出25%,更容易对人友善和乐于助人。

    2:乐观、希望、信心以及自信这些积极情绪都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比。研究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将“未来最好的自己”写下来,可以让我们更加幸福、更加乐观。作者还提到运动,听音乐都可以引起积极情绪。

    秋天的稻田

          原则三:确定优先事项,减少消极情绪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不能使用忍者分身术,加上每一件事情都有特定的客观规律。可是我们需要处理家庭、学习、工作、游玩、休息等等各种欲望、矛盾、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会安排我们自己的事情。作者提出了安排休闲事项来减少消极情绪。书中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样的方式方法:

          米歇尔鼓励我尝试她的方法:每年伊始,把你的目标简单地写下来,用作一切新任务、新项目和新活动的试金石或过滤器。“我致力于通过我的实践、我的社区和我的工作力量来提高自己与周围人的觉悟”——这句话看起来很空泛,但是在和米歇尔聊过之后我却发现,由于她深刻理解了“提高自己的觉悟”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这句话对她很有指导意义。在往待办事项清单上添加任务或是承诺做任何事情之前,她都会先在过滤器中过一遍。她会问自己:这项活动、任务或项目是否会帮助她提升自己或周围人的觉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盖尔就会不加迟疑、毫无负罪感地说“不”。

            简单来讲就是:确定你的目标,与你目标有关的去做,和你目标无关的就拒绝。作者书中举例是自己一年有五个目标,然后排一个优先顺序。就如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事情不偏多,就不累,能减少消极情绪。才有力气干自己想做的事情。

          原则四:直面挫折,控制恐惧。

          重点并不是变得无畏,无畏是无法企及的。关键是要学会控制你的恐惧,并且不受恐惧的控制。                              ——维罗妮卡·罗斯,《分歧者》

            上课的时候你是否不敢举手发言,因为恐惧。你是否因为恐惧不敢和喜爱异性打交道;也应为恐惧不敢换工作;也因为恐惧不敢去追求梦想?当恐惧占据我们的心智的时候,我们会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大多是对身体无益且有害的。并不能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概率。但是当我们积极面对的问题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心脏为肌肉和大脑输送更多的血糖和氧气,为的就是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从而帮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挑战。书中提到几个关于如何控制恐惧的方式方法。总归就是一个原则,控制恐惧可以提高达成目标的概率。决定一件事情是否成功会有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客观因素,规律诸多条件。积极挑战也许会像《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一样没有捕捉到鱼。也会可能像NBA季后赛一样詹姆斯一样最后筋疲力竭的失去今年的总冠军。过程会很痛苦。但是要是一开始你就恐惧了。发动机不工作了,那么希望也就没有啦。

    湖水

    03:养成好习惯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会有拖延症,三分钟热度。拖延症,三分钟热度都会打乱我们的甜蜜点。可能有锻炼计划、健身计划、写作计划、写日记、每天阅读一小时。现在你想想你自己有什么很好的计划,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事业有利的吗?是不是当你的计划停止的时候感到沮丧呢?为什么三分钟热度然后恶性循环了呢?你知道自己坚持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么难吗?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用一头背着一个小小骑象人(受控流程,即意志)的大象(自动流程,即习惯)来做比喻。我们虽然很想让骑象人来控制大象的方向,但此人终归只是大象最亲近的指导者,至多也只是个向导。掌握大权的是大象,它走得都是习惯走的老路,会为带有奖励性质的东西(食物、爱情)停下脚步,还会避开那些带有危险性的事物。骑象人可以在方向上给出建议,但只有在其建议不与大象的意愿相左时才有效。

            我们的生活习惯、阅读、打球、起床时间、工作状态大多都是受到我们的潜意识控制的。潜意识控制我们百分之95的大脑活动。而我们自身的习惯会在大脑里面形成习惯神经通路。譬如起床时间,要是常年习惯在上班前几分钟去学校,或者公司。你的大脑习惯就会有相对应的神经回路,也就是潜意识,也可以是那头大象。你的显意识在昨天晚上大叫说今天早起。然后第二天早上你大脑的神经回路,那头大象就告诉你继续睡觉。你会在坚持一两天,甚至一个月之后,发现你的显意识决定还是会被潜意识完全覆盖。从新回到老习惯。人所有的常规习惯原理都是类似的。而且显意识是由我们大脑前额皮质控制的,会消耗能量,很容易疲劳,比如《意志力》里面的意志力。一但出现低血糖,你就会踌躇不前。随着时间的积累,人就会回到潜意识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一件事情很难的原理。

          然而人不是生下来就会开车的。但是学开车之后,开久了,对路程熟悉啦,就掌握了新的技能。而习惯也是这样,可以用过学习掌握新的习惯,改变旧的习惯。

          总体来说,习惯有三个组成部分:诱因、惯例(它往往被我们当成习惯)以及奖励。这里有一个实验就是对老鼠进行实验:

          让它们在看到灯光的时候习惯性地按压一根杠杆,并获得食物奖励。接下来,研究人员会往食物里下药而使老鼠严重呕吐,或是在老鼠按压杠杆时必经的地板上通电,使老鼠一踏上去便受到疼痛的电击,通过这些方法来打破老鼠的习惯性行为。之后,老鼠发现食物是有毒的,地板也很危险,于是便聪明地避开。唯一的例外就是灯光——灯光刺激仿佛对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它们习惯性地按压杠杆,并为此大吃苦头。一旦习惯被触发,即便要遭受电击和呕吐之苦,这些老鼠仍会走过带电的地板或是吃下有毒的食物。

          由实验我们知道,一个惯例会有诱因。那么要改变一个惯例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每个人惯例的诱因,然后我们去改变这个诱因就好。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晚上9点15分关闭所有电子设备,这就是一个确保我能在第二天进行晨间运动的关键小习惯。我会把电脑关机;手机也会自动在这个时候转换成勿扰模式,为我拦截所有的短信、电话或通知;我不允许自己开电视,因为晚上看电视造成的刺激太大。

          作者在第二天需要早起,他的诱发因素就是今天必须准点睡觉。然后在第二天快乐的准点起来。所以你可以试着找到自己不好的习惯的触发因素,可能是时间点,疲劳引起的低血糖,社交需求。

          一个完整的习惯还包含奖励,就是惯例的动机和目的。好比老鼠的那块食物。人是有需求的,就如史铁生先生所说——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这个欲望也可以说是需求。好比对于吃饭,你是为了温饱,或者为了口馋,也许为了好玩。你潜意识,生理上总有一个需求。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它来培养我们的习惯。因为我们大脑里面有一个快感中枢。当一个习惯成自然的时候,人就会对传达快感的神经递质引起的快感感到渴望,从而形成习惯。这里作者举了自己的例子:

            一般情况下,我会花几分钟时间收拾屋子、晾好衣服,然后倒头就睡。有一天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戴上耳机,给一个朋友打了电话。我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收拾屋子,等到打完电话,我便在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屋子里睡去了。第二天,我在整理屋子的时候不太方便打电话(周围有太多人),因此,我便听了一段有声书。到了第三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聊了20分钟。没过多久,除了打扫得井井有条的屋子带来的视觉奖励之外,我也开始在一天的末了渴望起由有声书带来的娱乐和电话带来的交流了。现在我在临睡前对整洁的环境、与朋友的沟通,或是聆听有声书的渴望也会接踵而至。

            当你产生渴望的时候,产生需求的时候,你就会像是饿了肚子的孩子,会自己去行动找吃的。这样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

    04:拥有和谐的人际圈

          如果你想长期呆在甜蜜点当中,那么你最好拥有一个和谐的交际圈。因为神经学家发现,社交状态是人类大脑的默认模式,也是人类大脑偏好的状态。当你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群里面,你的情绪会变得消极。

          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是针对人类发展进行的为期最长的调研。从1938年起,研究人员对200多名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了跟踪记录。作为参与格兰特研究的研究人员,乔治·瓦利恩特在《经验的胜利》一书中写道:“这项研究表明,对于成为人生赢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爱。”

          所以需要让自己快乐,也需要在交际圈里面下功夫。这里作者举了社交情况下的九个情感问题,譬如财富、嫉妒、仇恨、厌烦与发脾气,失望等。然后分别对这九个问题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我且举书中一个情感问题,看看作者如何对症下药的。

          关于失望,我们会对身边的亲人抱怨,沮丧,黯然神伤,你最身边的人不够爱干净,浪漫。如果这样的前提下,你的亲密伙伴一时半会找不到改变不了自己。这个时候你可选择可以练习感恩。譬如:每天早上给她发短信告诉她你爱他,你真美,谢谢你。你是我生命里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这样的消极情绪就会变成积极情绪,当积极情绪起来的时候,你才有改变一切的能力。

          当你与你周围的人相处某处不和谐的时候。你可以到本书中看看能不能按方抓药,解决你的问题,增加你的幸福指数。

    沙滩的椅子

    05结语:个人的终极目标

          本书结尾,作者成功的把话题转到信念本身。举例拥有信念可以抵抗疾病。然而我觉得这并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而是关于讲成功的开头部分。

          不要以成功作为目标。越期望成功、将成功当作目标看待,那么你就越容易失手,因为成功与快乐一样,是不能靠追求获取的。成功必须伴随其他东西而来,而且只能是在我们投身于一项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后无意获得的附属品。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意义来》

          其实不管信仰、目标、成功也好,单方面不管外界客观存在,最终个人的最终目标都会化为自己的情绪,自己脑海里的化学元素,生理反应。像蝴蝶一样偏偏起舞,这是最重要的。而唯有快乐,积极之后你才可以改变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抵抗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翩翩起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pe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