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第一
【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道德和世俗我们一般理解是一致的。世俗习惯打人不好,道德规定打人也不好。这二者从某一方面是一致。但这里讲的是崇高道德,比普通道德高一层次。如果说普通道德是现在的世俗,那么崇高道德是未来的世俗。如果有人注重向未来发展,那么就会轻视现在的世俗观念。成就大事的人不是需要上下一心才能成大事吗?话虽如此,但是梁山一百单八将都不同心,何况是领导一个军队或是一个国家。指望自己才能智慧去统一所有人的意见,或者说与对方好商好量更是没戏的事。有些时候就是需要个人用权威独断,好与坏只能等时间去验证。
【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这话能把人噎死,虽然是两个选择,一般有点脑子的人都会选择当一个智慧的人,也就是选择变革,这也是秦孝公采用公孙鞅观点的其中一个原因。这里又引申另一个问题,人民是到底是智慧的还是愚蠢的,这个问题是实施变革的关键因素。如果都是愚蠢的,那就按部就班,遵循古法好了。如果是智慧的,现有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想的更多,想到未来的需求。他们可以忍受现有的一点点问题,去期望未来得到更多的收益。愚蠢和智慧在人群中总是混杂的,没有一个合适的政策能适合所有人的需要。只能说【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最多告知一声,让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制度,并不会让他们去改变。
历史就是一个保守还是改革相互争论的过程。总会有各自的支持者。公孙鞅是改革派的代表,甘龙和杜挚是保守派的代表。并不能说保守派就不聪明,因为改革却是会带来很多恐慌,危及国家。也不能说改革派就一定聪明,瞻前不顾后的也大有人在。各有各的说辞,关键是看当权者的定夺。秦孝公骨子里是个改革派,因为看到当时的半死不活的状态,糊弄的过日子也行,但是也不甘心。还想做个千古圣君,还想人民过得更好。于是通过一次与大臣的探讨,想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公孙鞅恰巧站了出来,圆了秦孝公的梦。
垦令第二
【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人不能闲着,一闲着就有了杂七杂八的事,有权的就利用权力去谋求的什么,有才的就利用才能去创造点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就去想点什么,如果顺手能做就做了。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而不偷。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这话说的,可能是我理解有问题。只要不给有权势的人加官进爵,人们就不会重视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外出游学,就不会引起国家之间的争斗。不学习干什么那就种地,国家没有危险,又都喜欢种地,那么开垦荒地就不是办法了。逻辑说的没问题,如果能这么实现了也不错。关键是人是很难受控的,难免有几个去学习的,难免有几个去惹事的。想过太平日子难啊。不学习的联系不一定是种地,也可能是打猎或是捕鱼。生活多了去了,何必只有种地。也许那时除了种地就是学习了,没有别的事可以做。
【这些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就一定务农。】能舒服的过日子谁还愿意去种地干活。即使有温饱的粮食免费提供,也不会去干活,更何况是俸禄高过很多。高俸禄是好事吗?说不准。只见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培训官场技能,去抢夺这份高俸禄。忘记了农业是生存之本,书本是精神之本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也就是说粮食无利可图的,也是无法获取的。在那个时代,这未尝不是一个强制去种地的政策。今天看来,买卖是禁止不住的,除非买卖的商品的获得难度远大于个人的精力付出程度,好坏种地一年都可以有收成,谁还愿意付出高额的支出。总之人们都会拿时间和金钱与食物做比较的。
商人不准买卖,音乐服饰不准流行。玩物丧志的道理用在这里讲的特别顺。什么也不做,只准种地,粮食多了,人口就会增加,人口多了,就可以出门打仗了。不准雇佣佣工,废除旅馆,统一管理山林湖泽,太高酒肉价格,加重刑罚,不能随意搬迁,加重商品税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重视农业,相应的就轻视了教育和商业,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让那些吃惯官粮的人去劳作,兼职是要命,自然是会反对。官员无法执行,其他人也会上行下效。全力发展农业是好事,封闭信息不树立榜样也是好事,实施起来就有些难度了。
农战第三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职业赚钱多少虽然由市场调控决定,但是政府的政策制度也是关键作用。由职业收入的高低,我们能看出国家对这种职业的重视程度。现在什么职业收入最高,一是权力部门,通过高薪来防止贪婪。二是高智商职业,律师医生之类。因此这些行业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采用正规途径,而是采用所有能采取的办法,包括弄虚作假。用一个套一个的谎言,让个人达到高收入的阶层。这是人类的普遍共性,当出现钞票这种东西的时候,人们眼里只有钱多钱少之分。农业是个人生存之本,作战是国家立国之本。这些职业,这些只需要体力的职业,逐渐成为低收入的行业。人们并不会满足于这些行业,会想方设法往高处攀登。种地的和作战的人会逐渐减少,直到遇到粮食危机和外族侵略。如果给予农民和战士高收入,门槛低,将会有更多人投入其中。人们不愿意去管理国家,不愿意去当律师医生。这时还能执着的去从事低收入但是难度又高的职业,只能说明这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了。
【《诗》、《书》、礼制、音乐、慈善、修养、仁爱、谦洁、善辩、聪慧,国家有这十种人,君主就无法让民众守土作战】除了农耕和作战,其他的一切行为,只会让人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超过了根本。慈善、修养、仁爱、谦洁、智慧,这些被我们看来是正面的词,对于正面的词,我们希望国家越多越好。而这些词却是是在百姓耕种和作战过程中起到了负面的效果。人民不需要感情,不需要智慧。只是机械式的种地吃饱肚子就好。在古代也许是这样。但是现在全面发展,确实是给农民和战士带来了困扰。当兵的少了,有苦又累还有生命危险。当农民的少了,辛苦一年还不如搬砖一年。幸好农业和军事有了大量的科技替人去工作。不然真的会发生国家危机。科技和智慧成正比的,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科技是进入瓶颈期的。人口如果不断的增加,现有科技已经无法满足。希望人类会自动调节土地、粮食、人口之间的比例。
【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欢空谈不能用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开疆辟土】何为空谈?所有的观念都有弊端,只有最合适当下的观念。公孙鞅提出的种农战的制度,是适应当时的。现在再采用这个制度,民智已开,再也不会傻乎乎机械式的工作听指挥。只能用制度干预收入从而影响职业平衡。空谈要以事实为依据才能成为经验,没有实施的经验只是空谈,把空谈转化成实践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既然空谈能温饱生存,又能加官进爵,何必去实践呢。
去强第四
【君主贵在多谋善变,国家贵在法制稳定。】法制是针对国家全体民众来说的,善变是针对战事来说的。如果君主把善变用在国家制度政令等方面,那么法制如同虚设,就不那么稳定了。战争是件很特殊的事,不能用对待国民的态度处理。那些在战争中还遵循礼仪的,即使败下阵来,个人也会在道德榜上留下大名。苦的只是那些因为礼仪道德而牺牲的战士。
【能用法律来治国,国家就强。专靠政令来治国,国家就削弱。】法律和政令其实是一回事,法律一旦确认就很难改正,并且有一定的最终权威性。法令一般处理紧急事务,一般是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有时也高于法律。由于其出现的过于频繁,不具有稳定性。人们摸不清什么时候颁布政令,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是对的,很难让人们信服。国家和君主失去了信任,国家就削弱了。
【农民少,商人多,因而公卿官吏穷了,商人穷了,农民穷了,这三种人都穷了,国家必被削弱。】公孙鞅运用大量的逻辑推理,看似正确,其实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制约因素。农民是国之根本,根本缺少了,其他的再多也失去了意义。农民穷,商人因为人多也穷了,国家失去了平衡,也穷了。
【加重刑罚,慎用赏赐,那么国君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死为君主效命。】刑罚使人畏惧,赏赐使人疯狂。面对高压刑罚或是高额赏赐,会出现弄虚作假。慎用赏赐虽然减少了人们有意的作假。但是加重刑罚并不能完全使人畏惧,只会让人想出更多的办法去逃避刑罚。虽然这些措施表面上爱护民众,只是爱护着这个国家,为了保护民众的人身安全,并不是爱护民众的自由。民众吃饱了就想要的更多,并不会感激君主,也不会拼死效命。
【即使用了刑罚,犯法的事情却不断发生】轻罚不能杜绝犯罪,重罚可以减少犯罪。使得人们相处更多的办法去犯罪,造成更大的祸患。
【强国要知道十三个数目:境内粮仓数、金库数、壮年男子、半年女子的数目;老人、体弱者数目,官吏、士人的数目,靠游说吃饭的人数,商人的数目,马、牛、喂牲口饲料的数目。】强国不止在意这十三个数字。有些数字的极限要知道。土地的数量,耕种土地数量,粮食的产量,人口的极限。有些数字要知道,农民的数量,士兵的数量,官员的数量,其他手工业商人的数量。这些职业人多了浪费,人少了不够,要维持在一定数量范围。其他职业只是锦上添花。国家控制通过调控控制必要职业的数量,其他的任其自由发展。
说民第五
【巧言善变,聪明有智谋,是民众违法乱纪的助手;儒家繁琐的礼节,使人涣散意志的音乐,是导致民众放荡淫佚的原因;仁慈是犯罪的根源;担保、举荐,是罪恶的庇护所。坏事有了帮助才能四处流行,放荡有了引导才能做起来,错误有了根源才能产生,罪过有了庇护的场所就无法制止。这八种东西结成群,民众就会不受政府法令的限制】聪明智慧在平时的时候,是提升世界品质的工具。但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聪明和智慧是保全自己的工具。智商越高,越容易掩盖越高的罪恶。儒家的礼节是如何让民众放荡的?这个逻辑没想明白。是因为人被过度的压制后人性自然的寻找放松,还是某些人一礼节掩盖自己放荡的行为呢?仁慈成为原谅罪恶的理由。担保、举荐用权力只能是少数几个人的认知来确保某个人的品质。一是少数人的的认知不一定正确,二是有些人可以轻松为掩盖恶表现出善。聪明智慧帮助了坏事。因为礼节规定了行为方向,相反的方向就是放荡。
【对富裕的人用鼓励他们买官的办法,使他们减少财富,就会变穷。治理国家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贫穷的变富裕,富裕的变贫穷。】买官的办法是正面想的?有钱不一定有管理才能。不过让有钱人囤积财富,从古至今,并不会起到带动作用,而是引起民众的嫉妒,个人也因为财富变得失去了制度的约束。总之使得贫富不会相差很大。使社会维持相对平衡。
【堵塞谋求个人私利的门路,用来断绝民主的妄想。只打开奖励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这一条路,用来满足民众的需要。让民众一定先做他们所厌恶的,然后获得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国家的实力才能雄厚。】私利是人之所求,过分的追求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将是社会的毒瘤。即使是正当所得,也要有意识的减少财富。为何要断绝民主的妄想?那个时候智慧为开,不适合民主。种地辛苦收获少,作战牺牲大,这是人民所不愿意的。采用奖罚的方式来提高农耕和作战,也是为了巩固集体的实力。先苦才能尝试甜的。
算地第六
【可是人口超过了国家占有的土地,那么国家取得的功绩就少而且兵力不足;】没看明白这逻辑。我理解,人口多,吃不上饭,就有闹事的,国家就难以取得功绩。
【让国家可耕种的土地足以养活那里的民众,山地、森林、湖泊、沼泽、山谷足够供应民众各种生活资料,湖泊、沼泽的堤坝足够积蓄水源。】土地能养活多少人是有上限的,一个人可以耕种多少地也是有上限的。只要土地固定了,人口的上限就固定的。以北方为例,一般每年一季小麦900斤一季玉米1100斤。一个人手动劳作,最多可以20亩。也就是一个人最多可以产40000斤。一个人一天1斤,折合一个人可以供100个人吃饱饭。现在现代化机械种地。听说可以达到2000亩,也就是1个人可以养活1万人。现在务农种植粮食的人有多少,找不到合适的数据。如果有8亿农村户口,有20%的务农种地,也有1.6亿。这些还包括种蔬菜,种水果,畜牧,饲养等工作。种地的也就是1亿左右。这之前的种植能力,满能应付14亿人口的。再加上机械化生产,还是可以节省一些劳力的。
【人贫穷了就会产生智谋而衡量个人得失】吃不上饭了并不是等死,而是想办法吃上饭,智慧因此而生。吃上饭并不会就此停止,而是在欲望的驱使下,想得到更好,需要更多的智慧。有些人安于现状,不接受新事物,不需要智慧。他们并不是不想去思考。是因为习惯了现有的拥有。智慧可能破坏现有的一切。
【人天生的本性,饿了就要寻找食物,劳累了就寻求安逸,痛苦了就寻找欢乐,屈辱了就追求荣耀,这是人之常情。】贴切
【这些人以四海为家,资本随身携带,民众把自己谋生的资本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且到了国外都投靠外国挟带借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归附私门,就是像尧、舜这样的贤明君主也难以将国家治理好】生存之本不是不动产,那么就要来回移动,资本就会流向外地。
【如果显贵、光荣不出于一个门路,那么官吏就要追求势力、巧取名誉】如果不鼓励底层的劳动人民,而是将荣誉给予中上层的领导者,那么人们就会挤破头的往上走。要么的钱,要么的荣誉,不能两者都占。
【如果犯过罪的人还穿着锦衣,吃着肉,百姓就会贪图非分的利益。】如果百姓认为某些团体因为特殊而获得刑罚的减免,那么人们就会疯狂的追求这个团体。
【国君必须掌握大权,统一政策,而制定方法。设置官吏,授予爵位,要轻重相当。任用群臣,要讨论劳绩,根据功勋。】这句话在现在看来任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智慧未开的情况下,权力要集中在少数智慧人手中,放权于民,并不利于集体的存在。官吏要给予适当的权力,也可以是世袭制的爵位。这是一种荣誉,受舆论的监督,因此能更好的服务。官职大小要得当,要根据个人能力安排,而不能过于看重或看轻某人的能力,更甚至不能任用无能力者。
开塞第七
【开天辟地之后人类诞生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他们处世的原则是爱自己的亲人,喜欢私利。爱自己的亲人,就会区别亲疏,喜欢谋求私利,就会心存邪恶。人多,又都区别亲疏,心存邪恶为自己,那人类就会混乱。这个时期民众都尽力制服对方来竭力争夺财物,这样就发生的争斗。发生了争斗又没有一个正确的准则来解决,那人们就没有办法过正常生活。所以有道德的贤人确立了不偏不倚的正确标准,主张无私,因此人们喜欢仁爱这一准则。此时只爱自己亲人的狭隘思想被废除了,崇尚有才德之人的思想被确立了。凡是讲仁爱的人,都把爱护、方便别人当作自己的事务,而贤德的人把推举贤人当作自己的处世原则。人口众多,而没有制度,长期把推举贤人作为治理准则,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圣人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形势,制定了关于土地、财货、男女等的归属权。名分确定了而没有制度不行,因此设立了法令;法令确立了而没有人来管理也不可,因此又设立了官职;官吏有了而没有人统一领导不行,所以设立了君主。君主确立了崇尚贤德的思想就废除了,而尊重显贵的思想又树立了起来。如此看来,远古时代人们爱自己的亲人而喜欢私利,中古时代人们推崇贤人而喜欢仁爱,近世人们的思想是推崇权贵而尊重官吏。崇尚贤德的人,所遵循的原则是推举贤人,可是设立了君主的地位,使崇尚贤人的准则没有用了。亲近亲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原则,而奉行不偏不倚的公正之道,使自私自利行不通了。这三个不同时代,不是做的事互相违背,而是人们原来遵循的规则有问题,所以人们原来重视的东西更改了,这是因为社会形势变了,而人们所要施行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统治天下的原则是有规律的。】忍不住把一整段翻译复制过来,觉得每一句都是重点。人类是个日久生情的动物,新生儿自然喜欢与亲人待在一起。渐渐的融入了亲人生活的群体,尽力维护亲朋好友的利益。有些人觉得,维护个人小集体的利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把人类区分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往往带来的是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有些人厌恶了争夺,提出了仁爱的理念。仁爱并不是爱自己的亲朋,而是爱全部的人。有些人的仁爱虽然突破了亲朋的界线,但是并没有突破种族的界线,没有突破国家的界线。就目前来看,仁爱是一个全人类的事业,应该包含对所有人仁爱。有道德人无私的人被推举出来,处理各团体的利益纠纷。选拔有道德人成了解决人类自私的办法。到这里可以理解,但是之后,为什么过要设立法令有点没理清逻辑关系。我想也许是,人们急需选拔先人,而忽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甚至出现滥竽充数的假贤人。为了防止假贤人的出现,需要一套制度来防止假贤人的出现。制度需要有人监督,需要有人执法。总之需要若干人等才能防止假贤人的出现,监管执法的人多,人多就胡乱。需要领导管理这些人,这些领导人就是君王。也许逻辑是这样的。为了处理人们的纠纷,需要一个好贤人,为了一个好贤人需要一群严格执法的监管人员。为了一群严格执法的监管人员,需要一个明察秋毫铁面无私有权威的君主。这样国家有两个厉害的人,一个人仁爱天下,一个人确保这个人是真仁爱。最终还是那个控制贤人的人成为最后的赢家。往往这两种身份都会二合为一,成为我们所知的皇帝。人们只是选一个无私的人,结果得到一个专断的人。
【所以说民众愚笨,那么智慧就能称王天下;世上的人聪明,那么雄厚的实力就可称王天下。民众愚笨就会力量有余而智慧不足;世上的人聪慧,就智七有余有实力不足。】为什么说智慧有余实力不足。实力一直都有,为什么有了智慧就说实力没了呢。难道是智慧以后,估计太多,就不想卖力了吗。也许是这样的,人聪明了,就难以聚成力量,各自为战。从观察来看,却是也是这样的,越是聪明越是难以形成成群的力量,越是蠢笨越是容易冲动行事。
【人的本性:不懂就要学,力量用尽了就会服输。】人的本性对于不懂到底是学还是不学呢?据观察好像都有,有的不懂充满好奇,就想去学习。有的不懂而懒得去学习。我想学才是本性,不学是因为人对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超过了个人的理解能力,或是觉得学了没什么用,所以选择保守,如果找一个简单的东西,也许会去学习的。力量用尽了智慧用尽了,人会怎么办?有人会认输,有人会倔强不肯认输。我想认输和普通动物的行为一样,是对个体的保护,那些不认输,人可能因此会被终止生命,也许会留下不服输的美名,得到想要的荣誉。趋向胜利是人的本性,但是趋向荣誉却是人为假设的。
【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局限于现状就会阻碍社会民发展。】真不曾想到,商鞅会有如此的想法。从历史看,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历史。有些局部的东西还是可以学习的。
【古代的民众淳朴又宽厚,现在的民众乖巧而虚伪。】淳朴是相对于没有智慧来说的,因为见识少,行动不方便,认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相遇的也只是周边的人,长期的相处,人与人之间淳朴宽厚。随着智慧的递增,一切都在改变,人变多了,食物多了,见识也多了,出错也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多了。只有乖巧才能让人可怜,只有虚伪才能存活下去。人之初也许是本善的,但是随着时间变迁,人们智慧越多,越被认为是虚伪的。
【人忧虑就思考,思考了做事就能合乎法度;人快乐就放荡,放荡了就会产生喜欢安逸的懒惰思想。】人因为害怕刑罚所以需要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应该做的事。人们快乐了就会放纵了自己,忘记了底线。因此快乐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忧虑。
【如果用他们所讨厌的东西去治理,最终民众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喜欢的;如果用他们所喜欢的来治理,民众一定受害于他们讨厌的东西】民众喜欢钱,用钱去治理。在得到钱的好处的时候,人会贪婪的获取钱财,以致破坏法律。用刑罚来治理,刑罚过重,则引起民怨。刑罚可以有,也可以重,但是刑罚的范围,刑罚样式是需要考虑的。像是小偷小摸需要重刑吗?不走人行横道需要重刑吗?要是不需要,只少要将各种违法之事做区分。那些可以重,那些可以轻。重和轻,我们往往以身体受到的伤害为准则,限制自由直至死亡。可不可以换一种轻重的标准,人们最讨厌什么,也许以前是死亡,但是现在很多为了理想宁愿去死。我想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其实现理想。人的理想千千万,没法做到控制每个人的想法。也许死亡是最简单明了的方案。
【刑罚加在人民已经犯了罪的时候,奸邪就不会断绝。赏赐用在人民所认为“义”的上面,那么犯罪的事就不能去掉。】这是说,已经犯罪了,再用刑罚已经完了。要在没犯罪之前,有了苗头的时候,就加以重罚。让所有人都看到想要去做违法的事,不管有没有做成,都是有惨痛的代价的。义指义气,对所有人讲义气,讲宽容,那么犯罪就不能去掉。有的时候义就是罪恶的。
【天下的人都不希望没有国君,却又喜欢超越他的法律约束,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感到不明白。】人们希望有国君带领自己,但是有讨厌国君颁布的各种法律,这终究是一种矛盾。国君颁布法律也是为了国家,但是人们又不喜欢法律。矛盾。
【对天下民众来说没有比国家安全的益处大的事,而治理国家没有比确立君主的统治地位大的事。确立君主的原则没有比施行法治的意义大的;实施法治的任务,没有比除掉邪恶急需的了;去掉邪恶的根本没有比严厉刑罚更厉害的了。】民众需要国家安全,只有确定了统治地位国家就能安全,要是实行法治,有没有国君,国家一样安全。要是有严惩犯罪的办法,不用法治也可以。最终是用严惩犯罪来给人们带来安全。看似逻辑很好,但是其实有很多种可能。例如,治理国家并不需要一个君主,完全可以由人民自发的治理。去除邪恶用刑罚是一个方面,感化也是另一种办法。恩威并重,刚柔并济,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治理人民的办法。
壹言第八
【国家的制度合于时势,那么国家的风格就能改变,而民众就遵守服从制度;政策法度清明,那么官吏中就不会发生邪恶的的事;国家的政务统一,那么民众就服从国家调用;国家所从事的根本之业专一,那么民众就会听从使用;事业集中,那么民众就会喜欢农业而愿意打仗。】
国家的制度变还是不变,商鞅给出的答案,我觉得很有道理。制度要合于时势。什么是时势?是国内人民的要求,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制度要根据人民的要求随时在变,也要符合世界人民主流价值观。所以优秀的制度是随时在变的,人民才能服从。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国家政务统一,民众就服从国家调用呢?也许是制度明确,人民明确奖罚,更愿意为国家效力。
【如果国君只打开为国出力受赏的门,而不堵住为私人效力请托的门路,那么民众的智谋就会增长;民众的智谋多了而不加以教育,那么就会发生邪恶的事。堵住私人门路而不打开为国家出力受赏的门路,那么民众就会糊涂愚昧;民众糊涂又不被使用,那么民众的力量就无处用;民众的力量无处使用,又不用来攻打敌国,那么就会产生虱害。所以集中民众的力量用于专心务农,消耗力量用来攻击敌人。】这几句,现在听来也很有意义。人只有有私心,智慧就会变成个人盈利的智谋。民众不教育,不用文化去压制,就会做一些恶事。不让人们有私心,又不给予适当的发泄欲望的途径,人们就会唯唯诺诺变成傻子。民众呆板就会不知道如何使用个人力量。商鞅说可以把个人的精力用在农战上,而不是用在私人利益上。人们的欲望有所释放,就会正常发展。然而,消耗力量的方法很多,并不是单单用在攻击敌人身上。
【治理国家贵在使民众努力的方向一致,民众专一那么就淳朴,淳朴就会务农,民众务农就会变得勤劳,勤劳就会富裕。让富人用钱买官爵,消耗他们的财产,他们就不会放荡;用刑罚制止他们放荡,就会去务农。】能让民众努力方向一致,是个好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事实上,努力方向很难一致。假使能够一致,也不一定是用在农战上。让勤劳致富的人花掉他们的钱是个问题。现在并不适合买官。那就让钱花在稀少贵重的消耗用品上。不能是非消耗品,非消耗品有升值的空间。一定要用在消耗品上,我想只能是名贵食物了。即使再普遍,也要十分昂贵。让吃成为消耗的重点。
【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现状,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度适应的政策,考察社会风俗来制定法令。假如对法度的确立不考察民众的具体情况设立它,就不会成功;对政策确立能适应当时形势要求使用它,就不会相抵触。所以英明称王天下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慎重去做,认真考察情况,将思想集中在专心于农耕和作战上。】将思想集中在那一方面是舆论导向的问题。之前几句说的都很在理。古法和现状不能完全拘守,有些东西是可以一直沿用的。需要区分对待。还有一个问题社会风俗制定法令,社会风俗是小范围的社会,还是大范围的世界。问题确认了,制度也就确认了。
错法第九
【如果君主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禄颁发了,而军队就实力就削弱了。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那俸禄发放了而国家却贫穷了。法令没有标准,而国家的事务一天天增多,结果是确立了而社会政治混乱了。】功劳要大于感情,但是不能防范有人造假。民众投机取巧获得利禄,不是因为功绩,那么人人都可以走这条投机取巧的道路。国家就没有积蓄。法律没有标准,如同虚设,事情和问题没有解决,社会就会混乱。关键是要让有功劳的人得到好处,让制度更加清明。这就需要制定制度和监督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需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需要智慧去区分真与假,让更多有功劳的人不至于埋没。
战法第十
【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的政治,使人民乡里械斗就胆怯,和敌人作战就勇敢。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凶险的地方和强悍的敌军,所以没有怕死的心情。】统治者要把把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外部矛盾,不能窝里斗,要把嗜血的天赋朝向外人。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种族国家保护主义。
立本第十一
【凡是用兵作战,获胜的根本有三: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等工具便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不管是君主,皇帝,国王,总之是统治者的意思。要想想国家强大,就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还有有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制度,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国家才能强大。
【这三个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要么有法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要么想办法鼓励人们去农战,即使没有法治,只有能忽悠也行。要么直接准备资源,不用法治不用农战,用抢用偷的任何方式,只要能获得,那国家军队就能获胜。这间接也说明了,法治和军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兵守第十二
【要谨慎地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壮年男子到壮年女子的军队中,那男子就会爱上女子,那些坏人就会想出放纵淫荡的坏主意,而国家就会灭亡;壮年男子喜欢住在一起,他们害怕早晚听到战争的消息,到这时就是勇敢的民众也不愿意作战了。壮年男子到年老体弱的军中去,老人会让他们感到悲伤,体弱的人会让强壮的怜悯;有悲伤、怜悯之情埋在心里,就会让勇敢的民众改变主意,而胆小的民众就不敢作战了。所以说,谨慎地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这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战争最理想就是用机器人作战,不同部队要分开,是为了没有感情。同种部队也要散开,是为了人多嘴杂宣传负能量。打仗既要和敌方打,也要和自己的人性打。了解人性才能更好的管理军队。
靳令第十三
【如果法度确立了而不再更改,那么就会显示出法度的地位,民众就会明辨处罚的法令,民众心中对处罚的法令弄明白了,处罚自然停止使用了。】看的不仔细,前面好像还说法度要合于时势,这里又要求法度不能变。变,能理解,是为了符合民众心意。不变,也能理解,是为了规范法度。到底是变还是变呢。也许就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变一次。大部分的时候应该是不变的。
【如果豪华的生活用品多,从事商业的人多,农业生产就会松懈,邪恶的事就会发生,那么国家就会被削弱。民众有了多余的粮食,让民众用粮食换取官爵,得到官爵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那么农民就不会懒惰了。四寸长的竹管子没有底,一定装不满。授给官职,给予爵位不靠功绩,对爵位的欲望就像就像没有底的竹管一样。】商业是农业的敌人。农业更像是弱势群体,不抑制商业,大部分都会逃离农业,没有人务农,国家没有基础就会衰败。也许会说,通过商业可以买卖农产品。无战事的时候,自然可以。但是战争持续几年,粮食没人卖的,到时候再想种地,地也荒废了,人也荒废了。用粮食换官,让人们有荣誉感,种地的人就会增多。如果种地的人多起来,粮食都差不多,那荣誉给谁呢?给所有人就会让荣誉显得不重要。给几个人,就显得有失公允。总之这个办法操作起来比较难。不过,靠自己的真本事来换得荣誉,却是正事。
【认为为了拿君主的俸禄与君主交往就耻辱,用这种方法躲避农耕作战】有人认为天下当权者一般黑,从而厌恶当权者,进而逃避与当权者有关的制度和文化。国家让种地,坚决不种地。并不是自己不想种地。因为种地是统治者提出来的,就只能反对。
【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如果这十几种思想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超过他的臣下,官府对民众的治理不能超过他的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法令。】重视儒家这套理论的信奉者一旦成群结队,就会危害国家的统治。如果要有,也要低于统治者控制的人数。
修权第十四
【君主失去掌握的权力则国家会陷入危机,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公私的界线,并且不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则国家会安定。】法不严明,就会被私利钻空子。很多年前的商鞅都发现法制的重要性。可是两千年来,人情总是破会法制。人都是有感情的,即使是未来,也无法用理性战胜感情。也许只有让法制的执法人更加无情,才能做到情理得分界。
【(如果)不按功劳来授予官爵,忠臣就不会尽力办事;不按军功行赏赋禄,战士就不会打仗。】道理很明显,让那些出力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心灰意冷,就不想出力了。但是实际上,要看不出力的影响。一个小单位,出不出力对单位没什么影响。反而那些没有脾气的不讲究的人继续工作,反而可以多得利益。那些撂挑子的人反而垫底。如果是一个大单位,没有了忠臣的风险就坚持不下去。单位可能会多给一些利益。但是也同样会给那些亲近的人一些利益。并不是忠臣不比亲近的人重要。是因为这属于领导需要的两个体系。一个给领导获得利益,一个给领导获得精神满足。就像是古代的皇帝宦官武将的关系。不要比谁的贡献大,都在为皇帝排忧解难,贡献不分多少。也没必要计较谁多谁少。有的时候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忠臣,为了一点利益去计较的反而不是忠臣,战士也一样,战士的职责就是打仗,如果刚发钱多少去打仗,就有失战士的荣誉。不过,忠臣和战士都是人,是人就逃不脱利益二字。名分与职务只是人为规定的,没有钱没有利益谁也不想做。
徕民第十五
【我们所以叫人民吃苦来加强兵力,是为了攻打敌国,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些幸福是吃苦才能获得的,这不是一定的事,也不是逻辑的事。有些就属于巧合。很多人付出就是因为自己觉得或是被人引导觉得可以获得更美好的东西。这些都是自以为是,实际上实现确实很难。
【“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商鞅认为,民众想要的是田地和房屋。民众不想要的是忧愁和辛苦。这种认为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物质方面最基本的就是吃饭住房。精神方面就是免除忧愁和辛苦。只有这两点满足了,人口就会多起来。
【现在赐给他们田地住宅,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这就是给他们想要的,又不让他们干讨厌干的事。这样,秦以外六国的民众没有不向秦来的。】为什么是三代,为什么不是三年。三代大约60年,大约也是人的一生。决定一个家族动向的也往往是一家的长者。前三代只图自己的免除赋税,百年之后,不会考虑后代们的赋税问题。也许人的眼界和顾虑也就能看到三代,这有三代内没有问题,人就心安了。
赏刑第十七
【实行了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奖赏不只是给与钱,而是给与全方面的奖励。缺钱的给钱,缺爱的给爱。物质精神全方面的给与。有些人在人生中降低了对物质的需求,反而渴望精神满足。这些只能别人理解给与。刑罚的目的是什么?是杀人还是免除犯罪。如果杀人能免除所有犯罪,杀人是可以试试的。但杀人并不能完全恐吓人们,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虽死不辞。因此我们的刑罚是要改变人们的行为目的,只要能完全改变,不用杀人也可以。不过话又说回来。很难界定一个人是否改变了目的。
【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着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饱受战乱的人最大的奖赏是安定,吃不上饭的人最大的奖赏是粮食,文化匮乏的人最大的奖赏是教育。真正的奖赏不浪费财物。
【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加重刑罚不能避免犯罪,可以用周围人的相互监督举报。狠。很容易造假,狠容易出错,只是看起来很公正。
【公正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刑罚。】对自己的亲人都能秉公执法,在外人看来就会起到震慑。这需要放弃感情,追求理念。
【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传播一种思想,让每个人只有通过战场获得利益,那人人都想去当兵。
画策第十八
【昊英、黄帝做的事不一样,却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由此看来神农并不是比黄帝高明,可是他的名声却很高,这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变化。】开篇第一段讲述了不同人不同的做事办法,虽然用的手段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时代不通,想达到一样的目的,所用的方法不同。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未来我们是否也要按照之前的经验呢?可以沿用,但是遇到阻碍的时候要懂得变通。这样也许就是我们队历史经验不信任之处。再没有更好经验之前,再没有验证最新经验之前,可以先试着用以前的经验。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做改变。一些人为了抢占先机,抛弃以前经验直接用现有经验,结果往往喜忧搀半。未来的魅力就在于不可知。
【因此制服民众的根本在于控制民众,治理民众的根本方式是实行法治。】控制民众是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但是法治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治理民众,法治福利文化多方面相结合,且要调节到适当的比例。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群体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考虑到。
【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饥饿的狼看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使用了】培养民众喜欢打仗,用官爵利益引诱民众去打仗,培养民众嗜血的特性,这个国家就会胜利。嗜血并不是对国内民众的嗜血,对国内民众还是有爱的,但是对于敌国,要凶残。想到一个问题,对一个投降的人应该什么态度。杀红了眼也就分不清新民众还是敌国民众了。
【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实行的办法。国家虽有禁止邪恶犯罪,对盗贼处以刑法的法令,但却没有使邪恶、盗贼一定能捕获的办法。作邪恶之事、偷盗的人要处死刑,可是犯奸、偷盗的现象却不断发生,这是由于做了坏事不一定能被抓住。就是一定能抓住却仍有邪恶、偷盗的事发生,这是因为刑法轻的原因。】从来都是理论易想,但是行动难以实现。法律虽然完美,没人执行也等于零。犯罪分子多,没法抓住也是零。犯罪分子还是作乱,刑罚轻了也是没作用。人们会判断性价比,刑罚和利益哪一个更有价值。投只鸡都判死刑,那没人敢偷鸡。偷鸡这事很难取证,除非人赃俱获,认证无证据在。很多犯罪案件都是很难取证的,这就让一些人造伪证。
【不可以奖赏善良的人,就像不能奖赏盗贼一样。】不奖励善良的人,只惩罚罪恶的人。奖励善良的人,人人都会装作善良。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会有很多暗地的问题。只惩罚罪恶的人,让人们不去做坏事。只是做不做好事,都不会受惩罚。这一点值得深思。
【民众即使有不寻常的智慧,也不敢谋求君主的地位;有勇敢和力量,也不敢弑杀君主;即使民众人数多,也不敢凌驾在他的君主之上;即使民众的人数达到亿万人的数目,可是,只要君主摆出优厚的奖赏而民众也不敢争抢,实行刑罚而民众也不敢怨恨,这是因为有了法度。】法度真的这么厉害吗?让人们不敢反抗。法度不厉害,是下边执行的人严格执法。执法的人不厉害,是因为人们心里落下了恐惧。恐惧让人不敢有非分之想。就算换了君主,法度也换了一部分,执法人也换了。哪怕是君主慈祥,执法人心软。只要心里又对死亡的恐惧。就不会尝试去犯错。一旦尝试之后没有任何问题,那么恐惧也就消失了。
【国家混乱,是由于民众多考虑个人之间的情义;军队的力量弱,是因为民众多追求个人间的斗勇。那么在实力削弱的国家获取爵位、俸禄的途径就有许多;使国家灭亡的风气,是因为民众看不起爵位,轻视俸禄。不劳动有饭吃,不打仗有荣誉,没有爵位照样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有威风,这就叫做奸民。所说的“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没有忠臣,慈爱的父亲身边没有孝顺的儿子”】情义也是一种利益,让自己舒畅的利益。民众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如果把情义的范围扩大,扩大到所有的民众,即全国民众都是兄弟姐妹的情义。那么考虑个人情义对国家并没有坏处。主要就是看自己获得利益的点,是由于个人还是集体。如果国家维持平稳需要官爵,这些官爵本来是通过打仗或是其他国家规定的途径获得。一旦人们不想打仗,国家又需要官爵,就只能开拓新的路径,例如从君主喜好,官吏的亲属中选拔。国家也就越来越差。想极端点,民众不想当官,不想劳动不想荣誉,依然的有饭吃有钱花,就没有人为国家着想。以前一个国家强大需要粮食和军队。因此种粮食和打仗的容易获得荣誉和利益。现在一个国家需要的是科技,科技带给我们吃带给我生活所需。那么科技人才可以获得荣誉和利益。除此之外,一个领导还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达到均衡发展。这样,科技人才和善于协调的领导成了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科技拼的是脑子,这个无可厚非。协调拼的是运气,有些人什么也不会,就是不断的让人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执行,出现错误不断的纠正,这就成了好领导。真正的好领导一次成功,不让民众反复参与试错。这样的领导才能值得嘉奖。很多人滥竽充数混在领导的队伍里,说实话,一点能力都没有,大局观一点都没有。有的只是劳民伤财。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为什么没有忠臣,这一点没想透彻。也许是国家的所有事物都被君主安排好了,臣子们游手好闲也就不忠了。这是不是在说,君主有时候愚钝一点,才能体现出臣子对国家的用心。
【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因此,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道义和法律有时候有一样的效果,道义是种平和的办法,关键是让天下人信服,贯彻这一文化。法律并不需要人们信服,但是摄于法律的重刑罚,也一定要做到。法律执行起来比道义简单一点,不过难度都很大。一个是执法人的因素是关键,一个是每个人道义不相同。
境内第十九
【士兵先进城的,评为先进,后进城的,评为落后。】整个一段都在说不去打战的杀头,去打战的获得人头的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就会存在一种情况,为了挣人头而忘记打仗。战场瞬息万变,精力不放在打仗上,就给别人送了人头。一场仗下来,谁也记不得杀了几个。只有那些投机取巧的人获得利益。虽然打仗功利一些,可以刺激人的潜能。但是真正善于打战的人,给与人们的是一种精神动力。
【攻打隧道的士兵,使用自己申请的人,自己申请不够,就用希望晋级的人补足。】读的有点歧义。是战士自己申请,还是将领给战士申请。先是找一些主动的人,然后找一些想升官但是不主动的人。如果再找不到怎么办?也没办法。这样两重选择机制已经很人性化了。总比用枪顶着要强。这样选不到,再有别的方法只会浪费人力财力了。
【如果谁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整个一段就是说杀敌得到奖励,杀敌免除刑罚。逃跑避战得到处罚。最终目的是激励作战。但是这种以人头换奖励的做法,会得到一个问题,杀了人割了人头再拿起来装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势必会在战争中留下空隙,成为敌人进攻的机会。如果把死尸放一边继续作战,那会不会有队友抢了自己的功劳呢?这个谁能说的清楚是谁的奖励。记得一部电视剧,把普通老百姓杀了割头换奖励。这要是再战争中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奖励的目的过于具体,人与人之间就会竞争陷害。奖励的目的过于整体化,人就会陷入滥竽充数。如何让一个部队的每个人都英勇的忘我杀敌。这是一个学问。也许只能是洗脑了。许给士兵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给自己或是给子孙或是给同一个血脉的人。
弱民第二十
【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让因为恐惧自动的不敢违抗法令。这可以把法律制定的极度严格。然,恐惧并不能吓到所有人,总有人不怕。不怕死不怕鬼。只要有人不怕恐惧,法令就会有人破坏。当尝试到利益,就可能成为群体事件。这不过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要是想要效果好一些还是要从意识上理解法律的意义。这就需要开智慧了。
【国家合理地役使他们,他们就与国家同心。】合理就需要尺度。不能不役使,也不能过分役使。人闲了和太忙都不是好事。
【人民贫穷就会努力致富,致富就会放纵,放纵就会产生如虱虮一样的弊端。】这句话的逻辑我认为是对了。为了减少弊端,分成了两大流派,一派让人不富裕。一直维持在温饱线。想要更好的追求的时候,给与打击。待要心灰意冷的时候,给与希望。另一派让人不能闲着。钱可以赚,但是不能闲着。让你一直在行动。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这样社会问题就少了。
【作战不以任何手段为羞耻就利于用兵。长时间处于有利形势,一定能称王】简单的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国君以机变之能为贵,国家以稳定为贵。】前者体现了领导的决策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后者可以说统治者的目的,也可以是绝大说人目的。
【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反过来说对吗?对。一旦一种状态过多,就会向相反的方向所求。
【农民、商人、官吏,这三种人是国家有经常职业的人。农民耕恳土地,商人贩卖货物,官吏治理人民。这三种职业会产生六种虱子:第一是“岁”虱;第二是“食”虱;第三是“美”虱;第四是“好”虱;第五是“志”虱;第六是“行”虱。这六种虱子生了根,国家必定削弱。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于是成年安逸享乐。商人获致了大的利润,贩卖华丽、玩好的物品,于是对于日用必需物品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官吏虽然设置了,而不肯为国家出力,思想行为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病害。】说农民有害,有点过火。农民算是社会最底层最基础的生产者,制造的价值少之又少。辛苦劳作一年,粮食尽够维持生活。如果粮食有剩余,这种状态是极为不利的。劳作懈怠以至于生疏,等着想要再去从事种植,已经不能得心应手,如果时间越长,人们越不知道该如何种植。不论是农民,任何生产行业出现剩余或是富裕,对这个行业来说都不是好事。
【实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强而又强,就能成就王业。】强民弱民应该是指单一或是多样。如果民众的兴趣爱好思想单一,就会一心思做一件事,兵力就会强大。
【明君任用他们的臣下,任命一定要充分体现他的功绩,奖赏一定要及于他的所有功劳。国君使臣民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日月运行有规律一样,那样就无敌于天下了。】奖赏用于功劳,这点没错,但是要让人们相信这一点,就难了。与其让人们相信,还不如实际行动起来。做得再真,也会有人怀疑。
【一个国家人口多,兵力强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大资本,但如不严明法令巩固它,就接近危亡了】人多力量大,用不得当就是生乱。
【明君修明法度,使民众没有淫邪的念头,游客处士都自动参加战争,万民都努力于农作和战争】思想单纯,为国尽力。这是理想状态。
【人民朴质,就不敢触犯法律;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为什么朴质的人就不敢犯法呢?朴质的概念应该朴质纯真不加文饰。朴质的人听从上级的命令。虽然这个上级,是因为世袭或是战功获得,但是朴质的人民信任权力。只要人们还是朴质的,别说是法律,就算是杀人放火都有人去做。朴质的人像一张白纸,只要有点权力,谁说的都可能相信。在和平年代,朴质的人比较容易管理。也有可能让朴质的人做出一点牺牲,只要讲明白道理,他们会去做的。人民对权力都是朴质的,只是权力并没有兑现给人民的诺言,人民就变的不在朴质。只有不在朴质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国家合理地役使他们,他们就与国家同心。】这句话的重点是“合理”。说道合理。就必须掌握一个尺度。不去奴役,他们就会任性自由。过分的奴役,人们就会感到压抑。也许适当的奴役,就会让他们即能有事去做,但不至于清闲。有点事做就会认为是在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奴役也就正当化了。
【敌方在这方面有差错,就会对我们有利】自己的成功有时候还是要看对方的努力程度。
【法度有常,人民才能各字其位;君主随机应变,才能万事成功】其实没看懂,“有常”是什么意思,是我理解的常规的意思吗?“各字”什么意思?错别字还是各在其位。重点是后半句,领导只有随机应变,才能成功。坚守一条原则,真不知有什么美名可以留下的。
【朝廷的利禄出于一个渠道国家的物资就多,出于十个渠道国家的物资就少】“出于一个渠道”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国家的利禄是通过一个途径获得的?如果这样解释,那这句话就通顺了。确实是这样,当利禄来源于多个渠道的时候,就容易造假。因为无法去验证。
【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我认为这是重点。正因为欠缺,我们才会重视所欠缺的。如果人人都互相尊敬,不分职业贵贱,那还有仕途的吗?怯弱害怕的不是官吏而是官吏背后的律法。如律法不怕,那官吏更不足为据。因为贫穷, 我们才希望得到更多赏赐, 如果都有钱,赏赐就没有意义。如果都有钱,物价又不上涨,可以买到所有的东西,没什么赏赐值得期待,也许只有赏赐的荣誉值得期待。
【任用贤良,谈论就要盛行。治道纷繁,国家就乱。谈论盛行,兵力就弱。】前后矛盾,任用贤良的结果就是兵力变弱,那么贤良就成了贬义词。还是不要的好。
外内第二十二
【什么淫逸的道路呢?即是能言善道之人得到尊贵,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得到任用,各种思想得到显扬。】满足别人的虚荣心也算是一种能力,但实际上个人不能产生什么价值。但是只要把人服务好,可以让别人产生更多的价值。
【想发展农业来富国,国内的粮价必贵,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赋敛必须增多,贸易的利税必须加重。】既然谈法律和利益,如何让农民获得更多利益是长久以来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在古代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其他生活用品可以自己获得。这样,确实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会吸引一些人务农。现在的农民出来吃饭还需要其他生活用品。都是需要高价钱获得。这样即使粮食价格涨上来,也是要高价买其他东西。粮食涨价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欲望在那里摆着,不再只是吃饭。
君臣第二十三
【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分职、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关系、等级、制度必要要明确,这牵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遇到选择的时候谁做决定问题。决定因为混乱的关系而不清晰,就难以持续下去。
【农民,可以使他们务农作战,也可以使他们游走求官,还可以使他们致力学问。这些都在国君的赏赐(因何而行)。国君依照战功行赏,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依照人民所读《诗》、《书》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学问。】现在看来意义依然重大,倡导什么,就会重视什么。就会太高重视之物的价值。舆论导向、偶像言论、领导话语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禁使第二十四
【国君役使和限制臣下的东西是赏赐和刑罚。赏赐依据功劳,刑罚根据罪行。】奖和罚是控制臣下的基础,只罚不奖,这是开头作者的意思。道理很简单,就是防止有人贪图利益弄虚作假。只罚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但是只罚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心里不服。这里又提出奖和罚,奖还是有必要的,可以缓解人们的情绪。不过奖和罚到底指什么,也可以是钱物,也可以是精神依托。罚钱不一定解决问题,有时候打破一座泥像就可以挽救一个人。奖和罚在任何时候还是有必要的。
【分开他们的权势,使谋私之道有障碍,所以他的势力难以隐瞒私利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凶恶也不敢做坏事。所以古代帝王重视权力的运用。】没看明白具体的做法。如何分开的?难道是在说,让每个人分管不同的权力,在获取私利的时候就有可能动用别人的权力,不是自己的权力范围,徇私就难一些。也许是这个意思。但是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同样可以徇私。
【政治昏乱的国家不是这样,只凭官吏众多。官吏虽众,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监督】倡导一种文化,就容易形成统一的思想。倡导两种思想,可能会形成对立的两派。如果是倡导多元文化,那就可能是多元争斗。人关心的只有两件事,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这明显会形成两种对立的结果。能协调统一的很少。
【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帝王建立互相保证的根据。】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但是所负责的具体工作不同,这样就可以形成相互的监督。
慎法第二十五
【什么叫做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呢?例如任用贤人,就是现代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然而,这样治国,正是乱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观点新颖,值得借鉴。
【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绝对的理性,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百姓想追求利益,不耕田,就得不到;想避免刑罚,不去作战,就不能免除。】获利和免罚的途径只能是和农业和军事有关。只有这两者强大,才能发展起来。如果因为其他事获得利益和免罚,例如能言善辩或是关系亲密。那么人门都会选择让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相比起起来,还是种地和战争,牺牲太大了。
定分第二十六
【吏和百姓想知晓法令的,都询问法官,所以天下百姓、官吏没有不知晓法令的人。官吏明知百姓知道法令,所以官吏不敢以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了不敢犯法来触犯法官。】不知道法令,出现问题,罪加一等。想知道法律,但是法官没说,可以减弱,但法官承担罪责。这就相当于强迫百姓去了解法令,不去了解后果都是自己的。当人人都懂法,那么就不怕错用法令了。
【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法令虽好,但是缺少相应的解释,让人无法信服,那晦涩难懂的法律就相当于没有。
【确定名分是势所必治的办法】确定名分,是指确定官职、权力。保持绝对的理性。只有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担心徇私枉法,畏惧法令,做事就会自觉的回避法令,形成自治。法令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法官得严肃起来,不能让人失去信心。
后记:在我印象中,对商鞅这个历史人物没什么好感。但是通过一本书,改变我对他的看法。一、他了解人性,知道什么人们能接受,知道什么人们不能接受。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准则,而是以全体民众的喜好为准则。二、为国,只能说为国,不一定为民,很大程度会伤害自己利益。他制定的法治制度是可以使得国家强大,是可以规定人民的言行,但是也伤害了人民的自由,这样个人可能会招致他人的诋毁。如果不是为了国家,他操这份闲心是为啥。三、提出了很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观念,即使把有些制度拿到今天来使用,也不会觉得有所缺失。四、可能会觉得商鞅只重视农业和军事有失偏颇,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如让国家强大,只有通过农业和军队。如果商鞅生在现代,我想他并不会只是针对农业和军事采用措施。而是制定更加全面的调控措施。目的就是个为了国家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