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印度》——解答一个有趣的问题
文:Recycler
76/162.1784
看到老外的一段脱口秀,那幽默风趣的胖子说了一句“你们见过印度有抢银行的吗?”。我一想,确实没听说过。是因为信息闭塞不知道,还是因为这个国家就是这么神奇。
按照以往的信息,印度典型的穷和脏。为什么这么穷,还不去抢银行呢?带着这个无厘头的问题,跟着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我们一起初窥印度。
印度没去过,印度人也没接触过,对印度的了解只是电影电视的有关播报。跟着一本书了解印度,毕竟有些浅薄,不能分时分地的解释印度。姑且把此书当做敲门砖,打开好奇之门。
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就是火车站买票。买票的时候,慢悠悠的排着队。虽然效率慢,但是很整齐。没人抱怨工作效率,也没人插队。买完票之后,担心有车票也无法入车,会早早入站,乘客在车站四散开来,或躺或坐。入车后也是把火车挤得满满的。这一点从影视作品中可见一二。
难道没有觉得这买票和乘车这两件事的行为有些矛盾吗?前者不急,后者焦急。为什么同一批人对一件事有不同的态度呢?是什么导致印度人出现急和慢两种性格呢?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买车票的时候风风火火,上车的时候风风火火。整体表现出“急”的特征。我们都能理解,整体的“急”才是最符合人性的表现,一旦慢下来,我们就怀疑其中有诈。
人性是急的,这源自人的欲望。人们普遍认可一个观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慢,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因此我们常看到排队的时候总是埋怨前面慢吞吞的购票者,我们潜意识中认为这个“慢”人影响了个人收入,也因此生气发火。等到火车进站,急火火的上车,唯恐因为人多而无法上车,造成更大的损失。由此,“急”才是人性的表现。
印度人也着急,也爱财。从文中我们看到贪便宜的司机,景点敲诈顾客的商贩,以及在景点等着不耐烦的导游。但是为什么在排队这一方面就慢下来了呢?
排队慢虽然是因为坚持人工卖票的关系,也没法提高效率。但是人们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态。等两三个小时排队买票,一般人非要急疯不可。如何理解这种慢行为呢?
我把这种慢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三千年前,外族侵略者(雅利安人)控制本地民族(达罗毗荼人)的一种制度,是通过血缘和肤色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白肤色的外族的等级最高,黑肤色的本地民族等级最低。这看似一条不平等的制度,但是这制度竟然能保留至今。可见,作为奴役方的达罗毗荼人是默许的。为什么会默许呢?刚开始也许是恐惧与雅利安人的威势,迫于生存,委身为奴。历史都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为奴的思想不复存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为奴的时候也有,反抗的时候也存在。像印度这样,一个民族三千年一直处在卑下的位置。可见一种思想深入人心。
司机即崇敬酒店服务人员,又鄙视路边的乞丐。一个层级的人,即惧怕上一级,又鄙视下一级。这种思想融入每个人的内心。这种思想心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再回过头来看买票。买票和种姓制度什么关系呢?“票”这种东西是上一层级的规定和象征,对待上级的物品,人们只能怀着崇敬的心,不能表现出急躁的心态。
这样解释太牵强,如果“票”是上级规定的事物,那么“火车”也应该是规定的事物。为什么对待火车就这么急,这么草率呢?
也许上级规定的是集体配合的行为必须要慢,因此人们遵守。坐火车属于个人行为,也就不必如此在意。也许上级规定属于国家规定的必须要真诚对待,没有规定的自由随意。具体原因,谁又知道呢。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印度人不抢银行。也许银行在印度人眼里是等级的象征,也许是国家规定。由此,人们不敢有非分之想。
种姓制度延续三千年,经历了数次王朝的兴亡。这其中存在这必然。外族的侵略主要是北方的白色人种,白色人种从体型上来说更具有侵略的优势。再加上北方资源稀缺,竞争过大。亚热带地区的丰富物产成为北方人的向往。也因此,始终是由白色人种统治,种姓制度因此延续。
时到今日,文化的多元化。我们再以出身贵贱来评判一个人有失偏颇。种姓制度也会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有黑白之分,但始终会有贫富之分。也许到那个时候,人们也就没有那么多崇敬的事物。买车票也许会焦急,银行也许有人打它的主意。
后记:
《窥视印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旅游体验书,或是一本酒店住宿体验。关于人文的部分介绍很少。通过一本旅游书想知道一个有关人文的事,是有些难度的。不过这本书在作者文字和图画中,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带我们走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度。
~~~~~~~~太长不看~~~~~~~~~
简版:在印度,违反常识的行为都可以用中性制度解释。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