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上两篇文章,谈到父母教养孩子的风格,讨好型和控制型。今天谈谈影响孩子人格的第三种家庭教养方式叫放纵型,有的家长可能还戏称“放养”,就是任由孩子自我发展。
01释放天性
某次我和先生在电影院里认真观影,坐我后排的一个孩子,用脚一直踢我的座位,还时不时地发出笑声,吵了差不多十几分钟。
我实在忍不住(因为透过椅子踢到我腰上),就对坐他旁边的妈妈说:"在公众场合管一下你家孩子"。
不料这位妈妈却说:“小孩子天生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不能干涉啊。”
作为家长,要考虑到你孩子的这种天性是否合理,是否对他有益的,再决定是否要释放。
这种不理会他人感受,一昧放纵孩子的行为不叫“释放天性”,只能让别人说你家孩子没教养。
02没有教养的孩子
前几天我和孩子在广场玩,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个小女孩,3、4岁的样子,坐在舞台旁的阶梯中间。我家孩子刚15个多月,特别喜欢爬楼梯,弟弟往上爬,碰到了小女孩的裤脚,小女孩直接就推弟弟的头,还好我扶得住,不然就滚下来了。
我扶好弟弟,就跟小女孩说:“姐姐,你不可以推弟弟,你可以让一让弟弟过去”。
没想到站在旁边的奶奶(估计是,也可能是姥姥)竟满不在乎的说:
"你家孩子先碰到她的,不然她不会推”。
那一瞬间,我不想跟这位大妈争辩。
对于孩子的任性,他们选择了闭一只眼,也没尽到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自由发展不是说要对孩子身上的一切特点都听之任之。
他们肯定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养出没有教养的孩子。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无作为的父母(或监护人)。
而这种教养方式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自私,唯我独尊,蛮横胡闹。这种典型的表现在留守儿童身上更较为常见。
农村留守的孩子,父母大多是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孩子必要的日常行为得不到监管,特别是双休日脱离学校,老年人管理不到位,一些孩子外出不归,骑车上路,出入游戏厅、网吧等场所。
04建立“边界”
暑假那段时间,我在老家带孩子,有天带着弟弟和3岁多的女儿妃妃出来溜达,在路上经过学校小卖部时,看到一群小姐姐在吃冰棍,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妃妃对冰棍雪糕类没有抵抗力。
她问妈妈:我想吃冰棍,是否可以。
我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因为那两天她的肠胃不好,没有答应。
她马上就生气了,气冲冲的跑回家。哭着找爷爷,我跟爷爷说了缘由,她最后也只好接受。
很多人会说,教育要自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却无意忽略掉:
在自由的前面,必须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有些事可以允许,有些事坚决不能超越。
04自律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
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
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自律”是个好习惯,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别说孩子,试问家长们自己能否做到自律?
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觉得孩子就能做到?
自律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想放养的前提是先帮孩子养成强大的“自律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