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副眼镜:真理连贯论
1.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2. 思想整顿
3. 为什么要把世界模型化
二、宇宙观
1. 宇宙观的演化
2.逻辑与事实
3. 思想的力量与眼见为实
三、第二副眼镜的结构性缺陷
1. 个体差异迥然
2. 认知同频
3. 真理连贯论
4. 从众效应
四、边界
1. 形而上学禁闭
2. 时间和空间
3. 以真理验真理
4. 内置的参考系
五、模型总结:求真与求存
六、思维遮蔽性
笔记内容
第二副眼镜:真理连贯论
1.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我们第二个模型的名字叫真理连贯论,我们重点来讲第二副眼镜,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理性的眼镜。人类认知通道有而且只有两副通道。
第一,我们的感官通道,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部的世界,把它变成经验、把它变成事实,积累对这个世界的知识。由于我们生存度的下降,发现资源不够了,所以我们有了第二副眼镜。
第二副眼镜把经验和事实给概念化、观念化,在我们头脑当中把他思想化运作一下,我们把它叫做第二副眼镜,我们的思想通道或者是我们的理性通道。
那我请问各位一下,在这两副眼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这两副眼镜使用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我们99%的时间在使用我们的感官通道,眼见为实。我们只有不到1%的时候,才会调用我们纯理性的这副眼镜。
这个数字,我不知道有没有让各位感到震惊,我们认为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可是我们真正动脑的时间、那个比例,1%而已。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里边,我们相信我们的眼睛、相信我们眼见为实,我们感官看到什么,我们就认为它是对的,然后据此做出反应,我们叫跟着感觉走,只有很少很少的时间我们才会动脑。
大作家箫伯纳说:“大多数人,每年最多思考两三次而已”。为什么?因为动脑太累了。第一副眼镜对认知消耗极低,而第二副眼镜对认知消耗特别高。我们的脑袋占全身重量1/20、1/30,可是我们即使在休息状态的时候,我们这个大脑所占用整个全身能量消耗20%,稍微一动脑这个能量消耗就会到了30%。于是人本来能量就不够,却为了维持我们的思维需要消耗20%到30%的能量,所以人为了生存下来,当然是尽量少地消耗脑力。
所以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认知吝啬鬼有两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默认用眼。换句话说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所以当有时候你责备自己不用脑子的时候,或者责备你孩子不用脑子的时候,不要过分责备,人类就是这么设置的,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是为了活下来,过多调用脑力可能对你的生存反而不利。
那人类认知吝啬鬼的规则之二,即使用脑的时候,我们默认这个世界是连续的。我们相信未来跟过去一样,我们用一个模型把这个世界简化下来,并不去动它。
这是认知吝啬鬼的两个规则。
2. 思想整顿
既然我们用脑的时候消耗能量这么大,我们为什么用脑或者什么时候用脑呢?当我们受困于眼睛产生的经验边界的时候,我们用思想来打破这副边界来解救自己。
为什么要打破这个边界呢?因为生存度越来越低,原有的边界之内不足以让我们活下来,不得不打破边界。所以当第一副眼镜帮我们造的这个边界生存度下降的时候,必须调用脑子打破你生存的边界。
王东岳有一句话,如果这句话不是在我推演的时候推到今天来听,你会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凡是感官和直觉得到的经验,都不能构成知识”,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靠我们的感官获得的经验构成知识的,你才这么活下来的,你祖祖辈辈是这么活下来的。而王东岳居然说凡是感官和直觉得到的经验,不能构成知识。
我们的经验那个边界太小太小太小了,如果我们靠眼睛得到那个经验边界之内活下来,太局促太局促太局促了。这时候需要打破它,怎么样打破它呢?我们需要做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叫做思想整顿。我们关一下灯,来看下一段视频,怎么来整顿思想。
我们经验所构成的边界,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时空、由于我们认知本身的局限,那个边界太局促了。所以不经过思想整顿的经验全是假象,知识只能用思想建构,不能用感官建构,所有这些话全都是告诉各位,我们必须要用思想来打破经验边界这样一种秘方。
什么叫思想?用我们混沌的词汇来说,所谓思想就是用你的思想模型来整顿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内容,而思维模型是形式,形式重于内容,用思维模型来整顿经验事实。
所谓思维模型,我们再点明白一点,它是什么?所谓思维模型就是我今天说的第二副认知眼镜的那个眼镜,就叫思维模型。第一副认知眼镜就是我们的眼睛,第二副认知眼镜就是思维模型。所以在混沌学什么?我们几乎在为自己重塑一个眼镜,不同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的思维模型全都不一样,他有很多副认知眼镜。所以第二副眼镜很显然比第一副眼镜难多了。
3. 为什么要把世界模型化
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世界模型化呢?
同样也是最小作用原则。有一本书,这个作者(意大利国宝级作家)讲认知的,这个世间的万世万物太复杂了,包括思想更是复杂的指数级的复杂,所以如果没有一个简化的模型把这个世界来简化,我们没有办法活下去,就跟我们的眼睛要把能量扭曲为颜色一样,我们的认知也要把各种复杂性的思想扭曲为一个又一个的模型,我们才能活下去。
讲到这儿,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理解认知模型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认知模型在哲学里也可以叫做逻辑模型,有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王东岳说“人类的一切进步,都来自逻辑模型的变革”,这句话特别特别的重。
第一,他说的是一切、人类文明的一切进步,都是而且只能来自逻辑模型的变革。
第二个关键词是变革,也就是说逻辑模型是不是真理呢?我会告诉你一定不是,所以每个逻辑模型的变革,就相当于你打破原有逻辑模型的边界到了另外一个逻辑模型里边,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在于从一个逻辑模型扩为另外一个逻辑模型的过程当中,整个人类进步全是这样。
宇宙观
1. 宇宙观的演化
我想世界观最大的莫过于宇宙观,我们来看一下人类的宇宙观,是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逻辑模型打破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的宇宙观有7次的变化,7次大的变化。
最早,古代人们用眼睛,认为这个宇宙是盖天说、天圆地方说。后来到了托勒密,建立了地心说,他在亚里士多德指导之下,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叫地心说,太阳、所有的日月星辰绕着地球转。
地心说,是不是变化了,把原有 的逻辑模型打破了,变成一个新的逻辑模型,这个逻辑模型指导全世界农业文明两三千年之久,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这个逻辑模型被谁打破了呢?
哥白尼,哥白尼把地心说这个逻辑模型的边界打破了,看有没有扩大了,变成了日心说。日心说出来以后有什么意义?近代工业革命有4个思想家,第一个思想家就是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说带来了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这个大的时代。这个模型打破了以后,带来了新的时代。
你每一次打破的时候,人类整个文明指数级的进步。
但是后来又发现日心说也不对,日心说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描述是开普勒的行星定律。开普勒被称为行星立法者,星星怎么转开普勒说了算,他有精确的计算,变成了数学,他比哥白尼进步了一大步。
但到后来又到了牛顿,开普勒只是写出了定律,说大家绕着太阳转是怎么转的,但他说不出为什么这么转,牛顿说我知道为什么这么转,是因为引力和惯性。所以对哥白尼的那个时空说又扩展了,找到它的结果,所以建立了叫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这个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那这个宇宙观又被谁打破了呢?
被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不对,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又打破了,从爱因斯坦之后到今天,开始有了奇点大爆炸那一套,最近爱因斯坦时空观又受到弦理论的冲击,如果我们相信弦理论,这个世界将存在着多维世界。
各位看,整个宇宙观是全世界人类里面最大的思维模型和逻辑模型把?你看是不是一次又一次打破,边界一次一次地被突破,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过程当中,人类有了今天这样的进步。王东岳讲过一句话,几年前我这句话的时候听不懂,后来觉得越来越对,“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我们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锻造的思想通道里”,讲得多漂亮。
2.逻辑与事实
然后我们再来看,分析一下这几个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
托勒密主要源自于感官上的事实,太阳绕着地球转,其实他有很多的感官事实的;到了哥白尼,借助观察,还要借助逻辑运筹,哥白尼发现了托勒密地心说上的一些逻辑上的破绽;到了牛顿,开玩笑说一个苹果砸在牛顿身上,他想起了万有引力,他是受简单现象的启发,找到了万有引力;而这当爱因斯坦以后跟感官就完全没有关系了,
你会发现,他是纯主观的逻辑模型。但好在他还能用数学计算,还能用事后验证。But,最近的这个宇宙观,弦理论的多维时空观,根本连验证的可能性都没有,它只是一个纯数学计算。假如你想验证这个世界是否是多维宇宙,你把人类所产生的能量乘以1亿倍都不够做实验来验证这个东西出来。
所以有没有看我们整个的宇宙观,越来越从眼见为实到思想,越来越从眼睛到思想,越来越从眼睛看到的到思想者推出来的。在我讲的第三个课的时候,我会推演、一步一步地推演,每一个都是对上一个逻辑奇点的打破,每一个人下面都有个基石假设。我开玩笑就像肥皂泡一样,后面的人把那个肥皂泡给捅灭了,然后你那个边界就被打开了,一打开之后一个新的世界来到了。
我们在说什么?整个这个过程大家有没有看到什么?我们看到了一句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的话“逻辑比事实更真实”,逻辑上的观念摧毁并引领感官上的事实。当我们感官上的经验给我们做成的边界有而且只有一个办法把它捅破,靠什么?靠逻辑、靠理性、靠思想。各位有没有理解我在说什么?
所以对于在座各位而言,如果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打破边界的话,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方式叫无效学习,沿着原有思想通道里边增加信息量,这叫无效学习,你还是在同一个大的思想边界里边增加一些感官的经验而已。
什么叫有效学习?有效学习解构自我认知,改变思想结构。成人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知识和信息,在一个低水平的思维模型里面,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是低水平的重复,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都困在你个人时空里产生的经验那个边界里边,有而且只有靠打破认知通道才能打破这个边界。这句话我们再体会一下。
我们不是生活在眼睛观照的世界,而是生活在思想观照的世界。尤其是近500年以来,尤其是近100年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们越来越生活在思想观照的世界里边,不是生活在眼睛观照的世界里边。
我请问各位,我们说基本粒子,现在说基本粒子挖挖挖,挖到最底层叫夸克。我请问各位,谁的眼睛看过夸克?不要说你的眼睛看不到夸克,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望远镜也好或者说显微镜也好,什么镜也好,全都看不到夸克。夸克是个模型,眼睛看不到,而所有人都相信万事万物最底层的组织机构是夸克,你看得见吗?
我们说生物的基因,最细组成单位是DNA,我请问各位,谁的眼睛能看得见DNA?DNA是这段遗传密码,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而我们所有人都公认我们生物的最基本组成单元是DNA,这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思想看到的?
所有科学家都相信奇点大爆炸,我请问各位谁看到过奇点大爆炸,奇点大爆炸之前连光都没有,根本没有任何眼睛可看的证据证明奇点大爆炸,可所有人相信奇点大爆炸,请问这是眼睛看到的还是逻辑推演出来的?
3. 思想的力量与眼见为实
我在说什么?所有科学的前验,几乎都是思想里边的实验推理而不是眼见为实,眼见为实那个边界太小太小太小了。“今天不会用思想,就好像在猴子的时代没有眼睛一样”。当我们在7万年以前,我们生活在丛林的时候,我们只要眼睛看得到、腿跑得快,我们就能活下来。而今天这个时候,尤其今天此时此刻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会用思想,就跟那个时候的猴子没有眼睛一样。
我说这段话的份量,不知道各位有没有touch(触碰)到我在说什么。所以当我们都在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讲过一句什么话,爱因斯坦说“如果理论和实际相矛盾,那就改变实际”。
因为实际是你眼睛所建的边界,太狭隘了,而思想那个边界是幅员无界的。第二副眼镜的能量,远远、远远大于第一副眼镜。第一副眼镜的边界所在之处,靠第二副眼镜来挑破它。
第二副眼镜的结构性缺陷
1. 个体差异迥然
那么我们有一个question(问题),当我在这里饱含着热情来夸赞我们思想的眼镜,你应该问我一个问题。
我们上一个模块说第一副眼镜,我们的感官有先天的结构性缺陷,我们会陷入到感官通道禁闭里面去。那第二副眼镜,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系统是否完美无缺呢?我们第一副眼镜,眼睛有问题;我们第二副眼镜,思想、思维模型有没有问题呢?
事实上,思想的眼镜有更大的结构性的缺陷,思想的眼镜更加的有主观性,主观性的增加使得对象所遭受的扭曲程度更加严重。当我们说第一副眼镜先天视觉扭曲的时候,同一物种之内的每个人扭曲的差不多,比如我们看一个颜色是红的,本来没有红颜色,但是我们大家都看到是红的,就算是扭曲的,而我们扭曲的是什么?一样的。这并不妨碍我们跟它建立生存识别系统。
理解我在说什么吧?除了少数色盲之外,大多数人对颜色即使扭曲了,我们没有个体差异。但是我们第二副眼镜,我们思想的眼镜,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模型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有很多思维模型,这个问题就来了,存在大量的个体差异。这个时候你所生活的世界,完全跟别人不一样的,而你还不知道你的思维模型是什么样的,这就更恐惧了。
所以第二副眼镜最恐惧的地方是,不同的人由于它的思维模型是不一样的,所以存在大量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即使你们坐在一块,甚至父与子、甚至夫妻、老板和下属、同事之间,你的第二副眼镜都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说沟通越来越难的时候,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戴着不同的眼镜在看这个世界,有人戴远光镜、有人戴近视镜、有人戴凸视镜、有人戴凹视镜,而你根本不知道。在我提醒你之前,你以为只有眼镜,却不知道思想也有眼镜,这才是问题最麻烦最麻烦的一个地方。
2. 认知同频
所以为什么团队一定要一起来学习思维模型?就是为了达到认知同频,让我们用同一种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任何的思维模型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简化,是不是扭曲呢?是,但是至少你们扭曲的是一样的,同一种语言结构。
克里斯坦森有一次被格鲁夫邀请到英特尔去做了一个演讲,他跟格鲁夫讲了他的颠覆式创新的理念。结束之后,格鲁夫先后派了18次2000人,派到哈佛去听克里斯坦森讲颠覆式创新这个思维模型。过了几年,克里斯坦森去到英特尔,发现英特尔用赛扬的方式做了低端创新,把英特尔的寿命又延长了十年。
他很奇怪说我没有教你们什么东西,为什么你们这么做了?格鲁夫跟他说,虽然你没有教我们什么,但是我们整个团队学习你的语言,在沟通上有一个Common language(共同语言)在沟通了,内部把这个效应叫做克里斯坦森效应。
3. 真理连贯论
我们总结一下,检验一下第二副认知眼镜,它到底有没有偏差?大家还记得第一副认知眼镜,《世界观》那本书里把它叫做真理符合论,所谓的真理符合论,你来检查某个信念和客观事实是否一致。第一幅眼镜,我们在第一个模型里面已经说了这件事情做不到。
我们来看,验一下第二副眼镜,哲学里叫做真理连贯论,也就是说你身处某个群体当中的时候,问你某个信念是否是真理,你的判断标准是——这个信念跟我所在的群体信念是否一致,如果个别信念和群体信念一致,它就是真理。如果这个信念跟群体信念不一致,它就不是真理。
你真正的真理判断的标准是第二种。因为我们的信念当中,有直接经验支持的那部分几乎没有,你相信某一个信念,如果你足够勇敢,你去挖自己为什么相信那个信念,你挖呀挖呀挖,挖到后来你会发现,你之所以相信这个信念,是因为这个信念是你所在群体相信的信念,如此而已。
每当问你这个信念,是否是真理的时候,你潜在的判断标准是,它跟我所在的社群、跟我的爸爸妈妈、跟我的家庭、跟我的单位、跟我的领导、跟我的宗教、跟我的意识形态是否一致来判断。每一个人都一位你是唯物主义者,判断信念要跟客观世界相匹配的时候,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这个,你不信你挖一挖,你相信的每一条信念是不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在这种真理观里面,我挑破一下,有一种无法破除的、深入骨髓的从众效应。你相信某个观念是真理,你从来没有逻辑地科学地验证它到底是否是真理,只是因为你周围的人都相信而已。如果你足够勇敢,我们来向你证明你几乎、你人生当中、你设计当中几乎所有的信念全都是立不住的。
在“真理连贯论”当中,你要判断某一个信念是否是真理,需要跟群体的整个信念相比较,就是这样,相信我,你就是这样子的。
那这时候有一个基本性的问题了,这个基本性的问题就是你那个参照表,就是群体的集体信念它本身是否是真理呢?你需要把个体信念跟群体信念相比较对吧?那这个基础问题是,你凭什么说你所在的群体信念是真理呢?
换句话说,我请各位跟我一起做个思想实验,如果你所在的群体,这个群体本身的信念错了,你能否发现它?就算你能够发现,你是群体当中的一份子,你能改变群体这个的信念吗?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4. 从众效应
你所处一个群体当中,即使这个群体的信念错了,你不但发现不了它的错,而且你会加以证明它是对的,这才是悲剧之所在。
实际上你说很容易呀,我怎么判断群体信念是否是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用经验事实来证伪一下,但刚才我们第一个模型已经证明了,实践不能检验真理。你只剩下一条路,我能不能用我的理性来证伪群体信念呢?
接下来这段略微有点绕口,请你尽可能跟上我的思路。
理性是什么?理性是用思维模型来整顿经验事实,理性能够用于触达对象的有而且只有逻辑模型这唯一的通道,所以如果你用理性去整顿群体的集体信念,最终是用逻辑模型本身去证明逻辑模型本身。
边界
1. 形而上学禁闭
那我在说什么?就好像我们戴着眼镜来看这个世界,然后你用眼镜来证明眼镜看到的东西是真的,结果呢它一定只能是真的。
然后你陷入一个循环论证,你希望论证你群体信念的思维模型是正确的,而你能够证明群体信念的,有而且只有你群体思维的模型,也就是说你想论证的论点,恰恰是证据本身,无限的递归性,这就叫形而上学禁闭,这就是对边界的哲学上的描述。
我们有而且只有我们的感官通道和逻辑通道来抵达外物,所以当然我们的边界就被我们的感官通道和逻辑通道所定义。所以如果你让你证明的感官通道和逻辑通道是正确的,你只能用它自己去证明它自己。这就是你认知的边界,才是你人生的边界所在哲学上的定义。你真正的边界是被你的认知能力所定义,叫形而上学禁闭。
我们一直在讲边界,这一段是对边界在哲学上的定义是最精确的定义。我们的边界是由于我们的认知方式所定义的,为什么你touch(触碰)不到边界呢?
你touch你认知方式的只有你的认识方式本身,他当然是touch不到的,你touch不到那个边界,最好的证明就是这个证明。我认为这是关于人类认知最伟大的一个实验,AlphaGo是把两三千年以来最好的围棋的定式学习下来,换句话说AlphaGo还是什么?人类的认知,是用人类那个思维情况下做出的认知。AlphaGo Zero呢?
完全放弃,就是在基本规则之下用机器自己学习,然后它居然走出一些路数,是人类在三维时空、在具象思维底下根本走不出的棋路出来,然后才有了结果,AlphaGo Zero跟AlphaGo是100:0。各位不觉得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关于思维的一个实验吗?人类的认知两三千年下来的棋谱合起来的知识已经够了不起了吧?充分证明是有边界的。
人类的知识本身、人类的思想本身、人类的思维本身,同时给你塑造了一个天然的边界,你身处思维当中当然是touch不到它,除非用哲学上的反思,什么叫反思?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批判性思维,用思想拷问思想,用逻辑拷问逻辑,你才能够touch到这个话题。
2. 时间和空间
可能你还没理解,那没理解,我举一个例子,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客观存在吗?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你直觉回答会是什么?一定是客观的。我们生存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根本逃离不了时间和空间对我们的禁闭。你用时间和空间这个逻辑形式去判断时间空间的时候,你有而且只有一个答案——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什么叫空间?空间就像我们生活那个背景,像那个房子一样,任何的物质你都改变不了这个时间和空间对吧,这里、那里、今天、明天,跟你主观有关系吗?没关系,所以你说时间空间是客观的,同意吧?但是人类有三五个一小撮的人,用纯逻辑,居然推演出来说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
首先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推出相对时空论。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和空间像背景一样,任何存在其中的物质,不会影响时间和空间,但是爱因斯坦说恰恰相反,时间和空间是由物质来决定的,大质量物体周围会形成一个时空场,而且这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会让这个时空场来弯曲,而且你的运动速度越快,你时间居然越慢。
如果你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间就会停下来。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今天是主流科学认可的,时间空间不是背景,而居然是被物质决定的东西。
更可怕的一个人是康德,康德那个时代还没有当代科学,康德用古希腊人看待世界最俭朴的那个思维工具本体论,古希腊人说本体论有两种,第一种叫质料,另外一种叫形式。而质料论、本体论,在我讲第一性原理的时候再展开讲一下。
他居然用2000年以前这个最古老的思维工具,质料和形式,康德同学居然推理出来说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大脑当中的先天性的时空形式。
然后我去看王东岳的《物演通论》,王东岳《物演通论》居然推说时间和空间原本没有,奇点大爆炸以前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奇点大爆炸之后,才有了时间和空间。
3. 以真理验真理
我在说什么?这是人类认知的那个边界,你生活在其中的时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你touch(触碰)不到那个边界,你够不着。所以如果我问你时间和空间是否是客观的,对于普通人来讲,由于你生活在时空这个形式之内,你的答案只能是——它就是绝对的。昨天、今天、明天,这里、那里,你除非调动极细密极细密、极高深极高深的逻辑,你才能够touch到那个美妙之处。
那我在说什么?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我们被禁锢在我们的思维模型里面去,那个边界就是我们思维模型本身,所以如果用信念体系去判断信念体系本身,你的结果只能是——它是对的。
所以当你身处在群体里边,一旦群体形成了一个集体的世界观,而你又用世界观来判断群体的世界观的话,你是走不出来的。黑格尔讲过一句非常无理的话,听起来让你很生气,但是你想一想,想一想,这句话真对。
你看,“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如果你相信它是真理,而且你生活在它其中的话,然后你就被禁锢在它里边去了,用真理去判断真理,它只能是什么?真理。
4. 内置的参考系
有一本书叫《技术的本质》,作者是阿瑟,阿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我还去拜访过他。圣塔菲的创始经济学家之一,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漂亮的话。
“当我们去处理情况的时候,会使用一个由一套假设期望和经验构成的参考系,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误解或者是否认的态度,结果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然后你说,不,我不要这样,我想摆脱它。
然后阿瑟告诉我们下面的这句话才是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这个参考系是不可能被铲除的,没有了参考系,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
这个参考系是内置到你的思维模型里面去的,这个参考系就是你的思维模型,就是你的认知眼镜,你用它来看这个世界,如果这个东西没了,你想你不就坍塌了吗?
去不掉,你能感受到这种哲学上的痛吗?所以第二种真理的严重后果,叫从众效应,非常非常严重的从众效应。
模型总结:求真与求存
这堂课我提出两点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谬误,第一个谬误是所知障,第二个谬误是从众效应。
对我们大家来说,我们相信大家都相信的道理一定是对的。如果我的信念和集体不一样,那一定是我错了,你会默认如此,原因在哪?就在我刚才讲的,因为你相信第二个真理判断论。
特别恶劣的从众效应就是这么产生,而你深陷里边你居然不知道。所以各位同学感性有问题,理性的问题更大,我们人类最荣耀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理性,可是我们的理性是多么的荒谬啊。我们一再赞美我们的理性,可是理性的荒谬之处,由于深处理性之内你却看不到理性的荒谬之处。
帕斯卡,著名的经济学家、数学家、传教士,讲过一句话,我们来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味道。“人类的头脑是宇宙的荣光,也是宇宙的耻辱。”人类的头脑是宇宙的荣光,是因为它帮我们把感官的边界拓展出来,为什么是宇宙的耻辱呢?它拓展的方式是更大的扭曲了这个世界。
我讲到这里,我相信受唯物主义哲学长大的两代人会挑战我,教授你是不是在讲唯心主义?No,我坚决否定,我不是在讲唯心主义。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叫做先天规定性,就像我们看一个眼镜,之所以眼镜能把远处的东西拉过来,不是扭曲了它,是因为我这个眼镜先天就有这样一个属性这个特性,任何的眼镜都有一些先天的特性。
你说电子,你能说它是唯心的吗?电子的负电荷是先天规定性,这个先天规定性,就是为了让它求存而被设定的,那人类感官和逻辑里面,这些先验规定性也是为了求存而设置出来的,所以你说这是唯心还是唯物呢?
当我们说我们的形式改变了内容,你说这是唯心,这个唯心却是被更大的唯物决定的,因为知识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生存决定了认知形式。
所以今天我们课堂上,我们根本不是为了讲唯心主义,而是讲唯物之上的唯心,这个时候唯一的“唯”字其实就没有了,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完全是唯物主义。从物质世界解释,为什么主观扭曲客观了,我们的感性通过先验的感官系统扭曲了客观世界,然后我们的理性又通过先验的逻辑系统对经验事实再次扭曲。
所以,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真理。如果我的推理到现在这一步你觉得没毛病的话,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真理,甚至连“客观”这个词都不存在。为什么?一观就不客了,只要一观它就不是客体,而是你主观的对象了。有没有出一身冷汗,“客观”——这个词都是个悖论,一观就没有客体就变成了对象。“真理”这个词也不存在,一旦它是理它就不真了,理是为了求存,不是为了求真。它一定会被客体进行扭曲才行,理一定是对真的扭曲,所以真理都不存在。
到现在为止有没有觉得毁了你的三观,你是不是觉得连立足之地都找不到了。我来挽救各位,没有真理,只有假设的思维模型。没有真理,一切只有假设,假设什么?
对这个世界假设成一个模型,西方科学一言以蔽之——四个字“假设与验证”,所谓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做一个简化,用什么做简化呢?叫模型化。
我们所说的思维模型是对这个世界的简化和模拟,没有真理,只有对这个世界的模型。你说你这句话是不是在瞎说呀?
我们再引用一个名言,爱因斯坦说,“宇宙就是一个打不开的表壳”,你只能站在外面去猜这个表的样子,猜它怎么运作的,爱因斯坦说“实在性不过是一套自洽的,跟观测相对应的主观逻辑模型”,人类有史以来对智慧调动最深刻的爱因斯坦,跟王东岳的观点完全一致,所谓的客观、所谓的实在,是一套自洽的、跟观测相一致的、主观的逻辑模型而已。
那那么多的逻辑模型里边,你总需要学习几个相对正确的模型吧,那些模型来自于哪里?就是基础学科的基础道理。
很遗憾的是,一旦陷入广义逻辑自洽,也就是说当你眼睛的经验和你脑子的模型一旦匹配了以后,你就陷入“形而上学禁闭”,你就逃不出来了,你生活在形而上学之中,你也逃离不了形而上学。
柏拉图老先生,2000多年以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他说人就跟生活在这个洞穴里一样,外面有光、有火,火把一些东西照到了洞穴里面的墙壁上,然后我们就以为这是真实的世界,我们也只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边逃不出去,我们永远走不出洞穴,不能到光明里边去。
你是否理解这是一个特别特别了不起的哲学认识论里边的一个判断,我们只能生活在一个主观的先天的认识世界的模型里边,你不就被困在那个模型的洞穴里边了吗?
所以说科学哲学的鼻祖波普尔,波普尔是索罗斯的老师,他是科学哲学家。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我们人类荣耀的是我们有一个认知框架,但是耻辱的是我们也被困在这个认知框架里。如果你不能对这个认知框架进行研究,换句话说不能对思想进行思想,不能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话,你就永远困在这个里边。
赫拉利,真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历史学家,有哲学味道的大视野的历史学家,7万年视野的历史学家。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充而已。”
一声叹息!
如果到现在为止我的推理是对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型来认知外部的这个世界,所以你就被困在你自己的思维模型里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认知的囚徒,每一个人都是刚才那个老人,无时无刻不是。
当然你可以选择像做一个井底之蛙,躺在那里边你也觉得很幸福,无知是最幸福的,当你打开那个井底的世界之后,拓展了你的眼界,其实是陷入到一个更大的痛苦当中。
可是整个人类全都是这么成长的,你放弃了这个痛苦,你放弃了破给你带来的痛苦,你的眼界就很小。所以我们永远生活在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到了一个更大的麻烦,然后再解决一个问题的循环当中,但是又不得不来打破这个边界。你生活的空间更大一点,你的呼吸、你的自由度更大一点。
思维遮蔽性
我们讲第三个思维模型思维遮蔽性。肯定有同学会挑战我,说教授你想得太夸张了,只是创业者,并不想认知宇宙,并不想扩那么大的边界,我只是想认知机会而已。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认知的方式边界里面去,上次125大课的时候我做过一个案例,我们回顾一下。
突然又来了一次SARS,然后有两种救治方案需要你来拍板,用哪一种。
死亡人数预计有600人,如果你采用方案A,确保有200人得救,方案B是1/3的概率所有人获救,2/3的概率没有人获救。
你直觉会选择方案A还方案B?2/3的同学大概选择了方案A。
另外一个决策,美国又面临一场SARS,预计死亡人数600人,方案C是600人里面有400人一定会死掉,如果采用方案D有1/3的可能性,没有人死掉,有2/3的可能性所有人丧生,也就是说有1/3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能活下来。
这个时候你会选择方案C还是方案D?
这是卡尼曼著名的测试,在决策一当中,72%的人选A,肯定有200人活下来,在决策二当中78%的人选D,也就是说只有22%的人不选肯定有400人死掉。
各位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其实方案一里面的A和C是一样的,一共600人,方案A是说有200人获救,方案C是400人死掉,完全是一回事。A里的确保有200人获救和B里的肯定有400人丧生是一回事,你为什么刚才选了A而没有选择C?是因为A是用收益的框架给你描述的,肯定有200人获救,方案C是用损失的框架描述的,肯定有400人死亡。
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基座性的假设叫损失厌恶,就是说人们对损失的感受程度,是对获益感受强烈程度的2.75倍。你去赌场里面赚了一万块,第二天赔了一万块,你以为平了,其实赔钱你的感受程度更强烈。
在股市里今天赚了10万,明天赔了10万,对你而言净亏损17500块,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感受是对收益感受强烈程度的2.75倍,当他把收益框架呈现给你看,你选择了A,当把损失这个框架给你看,你选择了D。这就叫框架效应,在座各位都是认知囚徒。
现实生活当中,你要回答的问题,就锁定了你的答案,你在创业的时候,选择的痛点决定了你的公司将来长多大。
我们再说另外一个例子叫禀赋效应,这个词很文绉绉的,里面的含义很简单,对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也是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个杯子和一个巧克力价钱是一样的,第一组人每个人发了一个马克杯,跟你说,你可以有个选择,你可以放弃马克杯,换同等价值的巧克力。拿了马克杯把玩了一段时间的人,只有11%的人去换了巧克力,89%的人选择保留马克杯,只是因为他先把玩了马克杯。
第二组是先把巧克力给你,拿在手里看到它,然后问你可以用巧克力换马克杯,只有10%的人愿意把自己的巧克力换马克杯,90%的人选择保留巧克力。
第三组是对照组实验,你要么选马克杯,要么选巧克力,结果几乎是一样的。
你先有了什么,对她的估值就很高,这叫禀赋效应,这是不是框架?
所以《马太福音》里有一段话“拥有就等于被拥有”,你以为你拥有了something,其实你是被something所拥有。《人类简史》里赫拉利说,我们门类以为我们奴役了小麦,其实是小麦奴役了我们。
你拥有了something其实就是被something所拥有,这是不是框架,你正在做的这个事、这个业务线和产品,你估值更高,当有新的业务线、新的产品、新的曲线出来的时候,你死死的都不会把第一个放掉,损失厌恶和框架效应、禀赋效应。
你说认知框架、认知禁闭,你看完全不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而是如同万有引力一般的存在,再有力气的人也不能拔着自己的脑袋头发离开大地,不信你试试。
第二句话,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凭借一己之力由内而外打破认知禁闭,一旦限制在某个认知框架之内之后,你连这个框架本身有毛病这件事都发现不了,这就是非连续性的本质原因之一。
任何人无论你多聪明,无论是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难以逾越非连续性时那个第二曲线,这是人类思维当中固有的结构性缺陷,跟个体某个时间、某个空间无关,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一个现象。
Univac的老板,他是给科学家造计算机的,在1950年代的时候他大胆的预言2000年的时候,预计计算机的销量将达到1000台,认知禁闭。然后大型机、小型机,DC小型机之后出了PC机。
大家还记不记得,盖茨的名言希望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台个人电脑。搞DC的CEO1977年的时候说,我觉得没有理由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电脑,认知禁闭在小型机的世界里。
然后PC到了智能手机苹果跨越过去了,当苹果跨越过去之后,它的老对手鲍尔默说iPhone没有机会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没有任何机会。我们愿意把软件安装在60%、70%、80%的手机当中,而不像苹果那样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认知禁闭。
对我们进步最大的,你是否能有一个效率极其强的认知模型。但是对我们进步阻碍最大的,同样也是由于我们认知模型给你造就的认知边界,因为它无法自我突破,你touch不到,够都够不着。
楚门的世界只是一个故事而已,由于这样的思维遮蔽性,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两种效益,我把它叫做所知障和从众效应。
这两种效应是由于这两种背后世界观给我们带来日常生活中的两种效应:
所知障,一个人过去的成功,是你未来最大的障碍。为什么?如我们刚才所说,人类学习最好的方式叫观念过滤器,就是你把已有的观念作为过滤器处理新的数据,这样能够把知识积累的速度更快,我们刚才讲过这个理由。
按照《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话叫,把经验悬挂在思维模型的框架上,一旦你有了一个思维模型,用思维模型学习新经验的时候最有效。这时候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这个思维模型错了,你怎么办?
你会凝聚到更多错误的信息,如果你的思维模型错了,并用这些错误观念评估证据,他们会迅速积累更多的错误观念,形成错误信息孤岛,然后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
在回音室效应里,你只能听到你自己想听到的观点,你只喜欢你想接受的那些人,这个观点会越来越极端。到最后会形成这样的一个形象,自己看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人类无法突破的一个认知陷阱。
一个胖子看自己永远是帅哥,自己看自己永远是对的,你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部分,这是永远无法突破的一种认知陷阱。
所知障,越成功的人越有,而且往往一个事物的发明者,他越被陷入到所知障里去,你们来到这里干嘛,清洗自己的所知障,把这些傲气、傲慢感全部刷掉。
举几个例子:
1876年英国邮政局总工程师说,美国用电话我们英国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邮差,所知障。
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说,这个世界上能发明的东西已经发明完了,所知障。
1909年科学美国人说,汽车已经没什么可发展的了,内燃机的原理已经没有什么进步了,所知障。
1932年爱因斯坦E=MC2方程的提出者说,我们现在连利用核能最微弱的证据都没有。一九四几年以后,他改变了这个想法。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三体》,这是我今天推荐另外一本书,一定要看。《三体》里我最喜欢的话是这样一句,我讲了无数次,每次讲的时候都像一个鞭子抽在我自己的心上一样,“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反而无知恰恰是生存最大的武器。明天我讲的最后一个模型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不但不会虚无化,反而你生存下去最大的武器,但傲慢却是,任何人都有傲慢,你时空里的经验所渗出的模型,就会限制住你的生存。
第二个效应叫从众效应,由于我们相信真理连贯论,真理连贯论会产生一个很奇怪的后果。如果你身处群体当中,即使群体的信念错了,你也意识不到,即使你意识到你也改不了,因为你是用群体信念判断某一个新的信念。
关于群体心理学,有一个扛鼎之作叫《乌合之众》,作者是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们。
为什么每一个宗教都崇信善良,可是宗教之间的战争为什么这么惨烈?你身处一个宗教当中有一个集体信念的时候,当这个集体让你以主的意识做一件残酷事的时候,你居然奋不顾身做了。
芒格说,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周末的时间,就能把一个善良的年轻人变成一个邪教徒,而且一生都改不了,多么严重的真理连贯论下面的从众效应。身处群体当中,群体走偏了,作为个体不但意识不到,即使意识到你也改不了,不但不改,你反而会参与其中。
我特别喜欢看《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也一定要看。芒格有一句话让我反思很久,当我们说皇帝的新装,芒格却无情残酷的说,只有童话里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有穿衣服。你能体会这里面的味道吗,为什么P2P这种庞氏骗局屡屡得逞,你明知这是骗局,你还会往里去为什么?
1997年阿尔巴尼亚的国家经济崩溃、社会动乱、军事政变,源起一场庞氏骗局,有几个公司号称每个月能给你30%的利息回报,结果怎么样?
1997年50%阿尔巴尼亚的成年人卷入这场庞氏骗局里,相当于整个国家GDP一般的资金卷在这场庞氏骗局里。
5个最大的骗局公司,资产只有4900万美元,他们产生了多少债务,相当于国家GDP的2倍。你说阿尔巴尼亚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看我们自己。易租宝745亿90万人进去,同样的事给你的利息回报发展下线,刚刚发生的钱宝网500亿,钱宝网注册用户2亿,日活1000万。1000万2亿人,可能吗?但是你发现都这么做,你就这么做了,从众效应、真理连贯论。
股市里有羊群效应,市场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投资者,会根据别人的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有谁还记得,2015年的股灾。
大概从3月份还是几月份涨,涨到4000点的时候,某某日报说4000点只是开始。然后一个半月时间跌了2/3,回扬一下继续跌,5178点到2850点。
但是,我敢保证,明年假如有一波超过半年以上的往上走,大家还会再进去。人身处群体当中,这个群体是不是都疯了?贪婪、无知不足以解释。其中大多数人还是聪明人,无论多聪明的人一旦陷入一个共同的集体信念,哪怕这个集体信念明显违背尝识,也会主导群体思维。
为什么?今天我们提出所知障和从众效应,提出是为了一定破解所知障、从众效应。如果我们不能从哲学认识论和最根 层里了解这一切,你也不能破解掉它。所以今天我们讲了哲学认识论最根底里的道理。
在300万的时间里,我们相信我们感官所获得的经验足以让我们生存下来,但是后来随着生存的恶化,我们发现我们感官的时空经验、边界太狭窄了。所以,你需要用思想的边界开经验边界的天眼,这是第二副眼镜叫理性。
无论第一副还是第二副眼镜,你身处其中,都给你带来无法割除的思维遮蔽性、所知障和从众效应。我刚才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请你反思一下,你自己是否也可能被禁锢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