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油水过多,让人生厌。现在它与时俱进,又有了新的意向——低级的、庸俗的、猥琐的,多指中年人。哪位大叔被贴上油腻的标签,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满脸猥琐的笑容泛滥,听到满嘴低俗的词语(而且多指向男女之事)狂喷。鉴赏他们油腻表演的最佳场所是在宴席上,如果有一两个异性在场——不论是青涩的女孩还是开朗的熟女,他们油腻起来就更加卖力,他们会将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来。固能博人一笑,却又着实让人心里起腻。其实不独大叔易生油腻,曾经沧海的半老徐娘讲起荤段子来亦不遑多让,油腻的程度也足令人眉尖频蹙。
孔夫子周游列国那年54岁,正当油腻的最佳年龄。他第一站到卫国,卫国国母南子素有“绯闻女星”雅号,但她也想附庸风雅一把,亲睹国际学者风采。两人见面之后,引来了诸多非议。据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激进的大学生排了一出话剧《子见南子》,将孔夫子塑造成油腻男形象,曾惹出几多波折。依我的私见,孔子是不会油腻的,他可没那闲工夫。“五十以学《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也,三年有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老先生忙着治学修身,忙着改变世界,忙着实现理想,焉有闲油腻?
北宋词人张先年逾八旬,偏要娶二八少女。这岂非大好的油腻时机?东坡先生如是婉讽:“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用语俏皮,诙谐中又流露出批评。油腻吗?有点小油星而已,尚不致起腻吧。比起当下的油腻大叔,恐怕要“稍逊风骚”了——至少人家没有那么直露粗俗的词语吧,人家用是象征这样高大上的手法。
人到中年,曾经的激情淡退了,昔日的斗志消磨了,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风声雨声读书声,惟我无声。不肯花时间读书,唯愿三五同道小聚共酌,上班混混日子,八小时之外打牌、抽烟、喝酒、吹牛,再加上讲段子,小日子很完美很安适。如同一枚果实,置于蜜中,长期浸染,饱吸蜜汁,终成蜜饯,从此改写生命轨迹。
要从这种惯性中挣脱,那就要看定力,看修为。以书香压制油腻当是最佳方案,满眼看到的是无限风光,充耳灌注的是天籟之音,杜蘅芙蓉深植于心灵,警人词句足以让人口舌生香,如此,则焉得油腻哉?
网友评论